[转载]浅谈直板正胶打法
(2016-04-25 12:05:12)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浅谈直板正胶打法作者:天津科技大学乒乓球协会
直板正胶从上个世纪建国以来就是中国的主流打发,采用该打法的徐绍发、陈龙灿、江嘉良、刘国梁等优秀运动员更是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弧圈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让乒坛出现了横板两面反胶一边倒的局面,正胶打法从而受到压制。柳承敏、马琳、李静这些男子直板反胶运动员相继退役,女子直板运动员在电视上更是难以看到。不禁感叹一句:正胶!直板!你们在哪里呀?我是一名从直板反胶改为直板正胶的业余爱好者,在这里想谈一些自己打球的心得体会。
我改打正胶已经近1个月,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改反胶为正胶转换的过程以及对正胶打法的个人看法。
先说一下正胶胶皮,我用的是802-40,2.2厚度海绵,40度。一方面是这款便宜,另一方面它很正规不像有的正胶很怪、沉,用于反胶改正胶的过渡阶段再好不过。之后由于心痒,问同学和好友借的其他正胶玩了一下,我的感觉是海绵越薄球越沉;海绵越厚命中率越高,发力击打球速越快。当然每个人的手感、喜好、适应能力都不同,但是建议刚起步打正胶的还是用厚软的海绵比较好,开始不要贪图球沉、怪,急着比赛赢球,这样以后会越打越差,手感也很难培养。
首先记住一点,正胶是击打为主摩擦为辅,击打是正胶的灵魂。正手攻球是直板正胶快攻正手最基础的技术,也是主要得分手段。连续正手攻球开始最好是打最高点,对于不转或上旋球,击球中部或中上部(靠手腕调整拍型,不能靠抬肘),动作要短促有力(动作太大命中率很难保证),减少球在拍子上停留的时间。重心略低,但比拉高调弧圈时候的重心要高,保证身前击球。以前臂发力击打为主(以右手为例,大臂与小臂的夹角在引拍时差不多110度左右,击球瞬间最好90度,出球后由于惯性挥拍至左前上方,切记不可不动小臂只动大臂),击球瞬间手腕可略带摩擦(手腕对与正胶很重要),击打一定要充分,要敢打。板型太压或者击打不充分,都会造成触球瞬间“打滑”从而失误。板型要相对固定,千万不能靠甩腕击球!同时注意以腰带手,重心的转换。发大力是用重心和腰的较大幅度的转换,而不是靠向后拉手发力的。正胶的击打不是靠发死力和蛮力拍的,尤其别老想用大臂发力,发力前的肌肉放松会使发力更短促更顺畅,当然肌肉放松,但动作不能散架。还有我想说,正胶发力击打的时候不要忘记借力。
刚才主要说了一下正胶击打的心得。下面谈一下在实战中正胶的技术特点:
1.台内短球:手腕动作是关键。正胶打法的台内挑打技术具有更强的攻击性。正胶挑打的要点:当对方发下旋短球时(实际上很短的球业余基本都发不转),根据短球的高度,拍面适当向后仰,插入到来球的中下部。击球时接触来球的中部或中部偏下位置,靠前臂和手腕的爆发力将球击出,触球后,前臂内收(很小的内收,不要攻球那么大的内收)手腕迅速翻转摩擦(以右手为例,在挑正手小三角的短球,手腕就像拿着钥匙逆时针开门那样,万万不可拍面完全向上,然后把球托过去)。切记挑打台内短球用不着发很大的力,最主要是命中率和落点!为后面的进攻创造条件。台内短球的搓、摆的技术也相当重要。
2.处理反手位上旋来球:直板正胶的反手技术非常灵活,比如推挤、侧切以及加力推、减力吸,通过灵活的变化可以随意改变回球的旋转和节奏。这个难度比较大,但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同样也是落点为重!至于庄则栋老师的反手弹···貌似失传了,不过有兴趣的也可以自己琢磨着尝试一下。
3.反手位长球用直板横打:被认为是直板反手位弱点的救命药。建议反手下旋球用直板横拉上手,之后的反手位上旋相持就看各位的风格了,一律横打也行,一律推、挤也行(我是这一种),结合当然也可以。
4.正手攻打上旋或不转长球:那么这正是正胶想要的局面,你就拍吧!注意板型的调整,落点为上。切记不能等球,千万不能过了最高点再击球,注意力要集中,看准了就打。个人体会:只需要发5-7分力打落点即可,注意进攻的连续和步伐的调整,一板全力想打死人家往往失误。
5.正手快挡防弧圈:现在弧圈可以说无处不在,这招必学!正手挡的时候要注重腰的运用,不要拉手,通过腰部小幅度向后转动带动手臂完成引拍(靠腰压弧线)。触球时,前臂收缩的幅度很小,靠腰的力量把球顶住。防守弧圈球时一定要保证拍形相对固定,接触来球中部偏上的位置,(板型不能太压,不然会打滑)这样防守弧圈球的方式非常稳健,而且更容易找到合理的击球点(比正手近台攻球的击球点相同或略早)。正手防守主要靠借力,尤其是在防守对方弧圈球的时候,要先向前“推”,然后再小幅度收缩前臂,击球点比较靠前,这样可以加快回球的的速度。个人经验:主要是挡角度和落点,不要挡过去半长的出台球,挡不短就尽量把长给足。
6.处理正手位下旋球(个人的老大难问题)
首先排除倒板用反胶拉球的想法,虽然刘国梁对瓦尔德内尔时候用过,但是基本用于接发球侧身搏杀,或者接对手偷正手位直线发球。这个倒完板后没有连续的,不实用。
A.正手拉小弧圈。还是小臂发力为主,配合手腕发力摩擦,板型接近与地面成90度,腰、腿的发力就不多说了。正胶拉过去的球不像反胶旋转这么强、这么冲,正胶拉的小上旋基本都是不太转的上旋,所以对方不容易借力,防惯了反胶的拉球的人可能开始会把正胶拉出的小上旋给防下网。但是由于旋转不强,力量不大,因此只能是过渡技术。既然是向进攻做过渡,那么弧线不能太高,落点必须控制,尽量拉轻让对手借不到力。关键还是要靠之后的击打得分,可以采用先拉后打的模式。
B.正手突击下旋球。这个是正胶很有特色的一项技术,最好要充分掌握,因为它的威胁体现在突然性!不太转的球都可以当不转球一样攻,可能拍型要略微调整。咳咳···这项技术自己用的不多,也不好,没什么心得体会。动作和发力上的要求、细节方面就等待读者和其他打正胶的爱好者来补充了!
说了一大堆关于正胶的体会,如果能读到这里,相信有一个疑惑没解开——为什么要改反胶为正胶??接下来我谈一下自己对正胶与反胶打法的认识。
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专业训练过的业余和我一样,在对付出台下旋球时是采用拉高调弧圈的,而且旋转较强,落点和弧线也能控制地较好。但是碰到不转或者上旋球时,不是找不到击球点,就是把球拉飞。或者就是能拉上台不过是发不出大力的蹭,要发出大力就是纯“击打”的拍,而不是“摩擦”的拉,始终找不到“前冲”的感觉。尤其是靠一板加转的高吊弧圈起下旋来平天下的这一类,当自己的高调弧圈被对方挡回来后的这种球,可能都来不及拉。最后还是选择了带、推、贴、挡等技术对付上旋。而且让“前冲的杀伤力”和“上台的命中率”把自己陷入“厚、薄摩擦与击打比例的调整”的死循环之中出不来。前冲弧圈实在学不会,处理上旋球和不转球的质量太低,一到相持就没什么办法。这也是我改打正胶的最大原因。正胶对摩擦的要求不高,主要就是击打(推挡也是击打)和挑打。正胶技术虽然相对简单,但实用。(业余打球不要心太黑了啊,打得漂亮没用,实惠得分才是王道)
如今正胶打法的衰退就是因为受到反胶拉出的旋转强、冲力大的弧圈的压制。换而言之,当对手弧圈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正胶是占有一定优势的(业余大多数是这种情况)。反之,对手弧圈质量很高的情况下,人家实力就强,本来就打不过,输了也应该。毫无疑问,横板两面反胶打法是主流打法,也是最先进最全面的打法,但凡事有两面性,拉出高质量的弧圈也是难度很大的。
现在绝大部分业余青少年开始就选择了横板双反打法,相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横板双反不仅是当今的主流打发,更是有王励勤、张继科、马龙、闫安等人的“偶像效应”。除了一些大叔大伯由于当时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打正胶以外,几乎很少看见业余青少年打直板正胶,尤其是像我这样的90后。真的希望热爱打直板的人越来越多,也希望有更多的90后选择打削球、直板长胶倒板(倪夏莲)、直板生胶(玄静和)、横板正反反生(王涛、王越古、姜华珺)、横板正正反反(李佳薇)等非主流打法。大家都打横板两面反胶不是太无趣了么,现在乒乓比赛就没以前的好看了。打法百花齐放才好玩呢,当然打球开心,获得锻炼和快乐更重要!
如果想学习正胶,强力推荐大家看江嘉良的教学片,里面讲的比较详细,他打球相持挺多的,是靠实力的。刘国梁主要靠套路和骗,他发球和前三板是得分主要手段。庄则栋的技术太老而且对手腕要求太高,需要一定天赋,有兴趣学庄老的反手弹可以看看。最后介绍几个自己比较喜欢的正胶优秀运动员:高军(女)、王增羿、何志文、丁毅。希望这些视频无论是对走搓攻、推攻、还是防守转攻(高军)路线的正胶打法,都有一定收获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