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之初,性本善吗?——浅谈儒家的人性思想

(2015-10-08 19:21:50)
标签:

佛学

分类: 论文随笔

哲云楼随笔之五

 

人之初,性本善吗?

——浅谈儒家的人性思想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经历了一番“江湖险恶”,有时不免会感叹“人心难测”。而当你怀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在这个人心难测的尘世走了一遭之后,可能又免不了叹一句“世上还是好人多”。这类感慨,多少都涉及人性的问题。那么,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呢?这个古老的问题,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能永远不会有一致的答案。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人们多相信人性是善的,这或许与儒家的教化有关。在传统的蒙学读物《三字经》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大概很能代表古人对人性的一般看法。到了今天,不少人还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如见人做了十分恶毒的事,就骂其“丧尽天良”、“禽兽不如”。这本身就是一种“性善论”思维。你骂他“丧尽天良”,实质上是承认他本来具有天赋的“良心”,只不过现在失去了而已;而“禽兽不如”的潜台词,也分明是相信人的文明程度要高过禽兽。

但如果说儒家都主张人性本善,并不是历史的实情。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本人就不是性善论者。关于人性,他留下了两句著名的话:一是《论语》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并没涉及到人性的善恶,只是在表达一种人生经验,即每个人生来都有相近的一些生理、心理特征。但这些特征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差异,变得很不相同;一是《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把求食、求偶看作人的根本欲求。另外,孔子还说过一些与人性有关的话,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等等。前者是说就自己所见,人人都是“好色”之心超过“好德”之心;后句话可作为“性相近,习相远”的补充,说只有上等智慧、或愚昧至极的人,其性情才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总体看,孔子说的人性偏重于人的生物性,这就不可能是什么性善论。当然,我们也不能反过来说他主张性恶。他分明看到了人性中藏有善、恶两种潜能,所以才重视道德教化,力图把恶的一面抑制住,把善的一面发扬出来。后来一些儒者,由于自己主张性善,就把孔子的个别话,如“天生德于予”之类,拉出来做断章取义的解释,似乎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主张性善了。

儒家的性善论能够在历史上留下重大影响,功劳最大的是孟子。孟子实际上改变了传统的“人性”概念。他说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把饮食男女等生物性排除在外了。孟子认为,仁、义等美德人人天生具备,不学而能,因此每个孩子都知道亲爱自己的父母,等他长大些,都知道敬自己的兄长。为说明人性是善的,他还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说当看到陌生的孩子掉入井中,每个人都会心生恻隐而设法营救。人这样做,既不是为了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誉,而是为了抚平自己的恻隐之心。孟子还认为,由于受环境的引诱和感官物欲的驱使,大多人把善良的本性迷失掉了,或变得残缺不全,这是人类的大不幸。为了不沦为禽兽,人必须找回失落的本心,并将其发扬光大,以恢复人性的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后来受到另一位著名儒者荀子的批判。与孟子相反,荀子把生物欲求视为人的本性,认为顺着这种本性走,必然导致人类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各种邪恶的事情便不可避免。他主张人必须学习礼义,遵守法律,将这种贪戾的本性化解掉、管束住。后人把荀子的这种人性论称为“性恶论”。但我们必须清楚,由于对人性概念的界定不同,荀子与孟子的人性善恶之争,其实是各说各话,一开始就不是针锋相对的观点。

在后来近千年的岁月中,儒家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不断。但占主流地位的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一种被称为“性三品”的学说。如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就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个等级,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但这两类人都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属于中等的 “中民之性”,这类人善恶混杂,需要教育和管制。这种人性思想,一直流行到唐末。

到了宋代,性善论才唱了主角。一些著名儒者如张载、程颐、朱熹等人,无不是性善论者。他们认为,上天赋予人的本性纯粹至善,这种性通过“心”发作出来就是“情”,情失其中正就成了“恶”(“人欲”)。这种性善论虽说来自孟子,实际上也受到了佛教的刺激。佛教认为人人都有“清净”、“圆觉”的佛性,只是由于被“妄念”蒙蔽,才成为在烦恼中煎熬的凡夫。人只有皈依三宝,修习戒定慧,才能重现佛性的光明。宋代儒者“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工夫,与佛教的这一思路十分相似。成书于宋末的《三字经》,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们,应如何看待儒家的性善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人类之前,这个早已存在了的天地宇宙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呢?探讨的结论只能是,如没有人类的价值反观,天地宇宙只是寂天寞地的洪荒世界,根本无所谓善恶。同样道理,人性其实也是无所谓善恶的。只有当人类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用既定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天地万物时,才有了善恶的价值评判。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先哲们对天地的“生生之德”有着较亲切的体认,于是就认为天地宇宙是善的。人既然是天地所生,自然也被被赋予了这种德性,所以本性也是善的。这正如认为牛羊是善的,老鼠苍蝇是恶的一样,都是人类基于自身的利害,而做的价值判断。这使得儒家的性善论,本质上是一种先验论。这种人性论,有利于树立人的尊严,增加人的责任意识,为人的道德修养提供动力和方向。

相比之下,西方人从骨子里就不相信人性是善的。《圣经》中的伊甸园神话告诉我们,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惩罚到凡间,有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个肮脏的肉身让人始终葡匐在大地上,变得异常邪恶和自私,一旦失去外在束缚就会作恶。因此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人的道德自觉上,而是相信外在的束缚。他们不期待人做善事,而是想尽办法约束人不去做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就建立这一人性的预设之上。

那么,究竟是哪种人性论更好呢?这恐怕也像人性是善是恶一样,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许,围绕着人性的善恶问题左想想,右想想,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拷问,能够使我们更接近生命的真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