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者: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异
(2012-06-27 23:21:16)
标签:
毕异
杭州
雕版印刷
铁框
活字印刷术
先驱者
历史
名人
杂谈
|
分类:
先驱者名人
|
北宋时期,浙江杭州有个叫毕异的人,虽然才智过人,但却是平民百姓一个,所以人们都称他“布衣毕异”。
为了生活,毕异练就了一套雕版印刷的好手艺,虽然干了几十年,但对这项工艺很不满意,觉得雕板印刷既费料又费时,更可气的是,只要雕刻的印版上有一个错别字,就前功尽弃,从头再来。于是,毕异发誓要改进这些缺点,创造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印刷术。
所谓的“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写在半透明的纸上,再把纸反过来和坚实的木板贴在一起,然后雕刻出凸起的反字,这种雕刻而成的木板就是“雕版”,要把墨汁涂匀,铺上纸,用刷子轻轻抹拭,就可以印出东西了。这项技术,在北宋时期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那些白底黑字的印刷品全是这样印出来的,要想对它进行改进,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一些老印刷工匠得知毕异的想法后,都摇摇头,说起了风凉话:“雕版印刷已经够省事了,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好方法能取代它,毕异简直是张嘴说胡话,自己砸自已的饭碗!”
毕舁对这些风言风语全装听不见,他认为肯定可以改进,既然雕版是用整片木板做的,只能使用一次,那为什
么不可以把这块木板改成“活板”,重复使用呢?于是,毕异将木板化整为零,把要印的字分别刻在一块块小小的木头上,然后拼成一整块进行印刷。
活板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新的麻烦跟着来了。原来,毕异在印刷结束时发现那些小木头,也就是所谓的“活字”,拆卸起来非常不方便。既然是“活版”,就应该拆卸自如,不然的话,跟过去的雕板有什么区别呀!毕异盯着那些木活字,拚命想着办法,一个个小小的木头块都快被他的目光烤化了。
几天后,毕异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把木活字放在一块四周有方格的铁框板上,里面填上松香之类的黏和物,然后摆到炉台上烘烤,慢慢地,松香就融化成薄薄的一层。趁松香还没变硬,他赶紧将木字依次放进铁框,等排满字后,再把铁框从炉台上拿下来,冷却一会儿,松香便凝固了,只见铁框里的木字一个黏着一个,整整齐齐。等印刷完毕,他再把铁框搁到炉台上烘烤,松香一融化,拆卸起来便轻而易举了。
这个困扰毕异多日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可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更头疼的问题已经接踵而来了。由于木字受到墨水的浸泡,渐渐开始膨胀变形,印出来的字七扭八歪,模糊不清。毕异知道,木头都有这个毛病,想改变这种状况,惟一的办法就是另找代替物。
用什么替代木字呢?它必须坚硬、不怕水,更不会变形。这时,毕异首先想到的是石头,可把石头拿在手上,他又开始犯愁了,因为想在上面工工整整刻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办法,毕异只好放弃,但很快他的目光又瞄上了黏土。他想:黏土可以烧制陶器,肯定也能为我烧制活字。于是,他把质地很细的黏土做成小块,晾干后刻上字,然后放到窑里烧,经久耐用的泥活字就这样诞生了。
泥活字的出现,告别了雕版印刷,进入了活字印刷的年代。那些原本嘲笑毕异的人,无不为之惊叹,而此时的毕异,已经是两鬓花白,他用整整九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印刷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