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2012-12-28 22:17: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如何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无论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都是一个“亮点”。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又往往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甚至背道而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和实效呢?深入思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3)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4)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究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哪些内容是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
2.如何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优化这种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和方法。
4.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机制。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组织、指导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生怎样学。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情境,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的情境,使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实现“科教兴校”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1.研究对象:3—6年级小学数学课堂。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的目的。即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而出发。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哪种教学策略(行动)来改善问题,探讨能否有效地改善现存问题等。
(2)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又被称作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具有三大特点:①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②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③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3)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3.研究途径:
(1)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各册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合作探究学习。
(2)立足课堂,进一步优化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拓展课堂,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探究从课内走向课外,不断增
强探究意识,形成探究习惯。
五、课题实施的措施及步骤:
1.课题实施的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有关“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方面的专著、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做到每月举行一次学术交流讲座,课题组成员每人订一份教育教学杂志,每学期至少看一本教育教学专著。
(2)借鉴他校经验。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与他校联谊,共同探讨。
(3)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做到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研究课,课后认真讨论、反思,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
(4)善于总结,及时推广。每学期人人写一篇有关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论文,举行一次总结交流会,讨论修正实施方案,并及时把成功经验推广至全校。
(1)准备阶段(2012.09——2012.10)
成立课题组,搜集资料,填写课题申报、制订方案、做好课题开题准备。
(2)实施阶段(2012.11——2013.06)
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按计划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阶段小结。
(3)中期汇报阶段(2013.09——2011.10)
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
(4)总结阶段(2013.11——2013.12)
七、研究的价值:
1.创新程度:本课题是在总结、反思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探索小学数学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合作探究,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2.理论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应用价值: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对发展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十分符合新课改要求,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存在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解决这种低效的学习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探索习惯和能力,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