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三进
郝三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52
  • 关注人气:3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2012-02-08 11:07:50)
标签:

秦皇岛

长城

文化

杂谈

 

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北山的明长城,是扼守南北通道的重要关隘。明代隶属于蓟镇。蓟镇亦称为蓟州镇(今属天津市辖县)。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其所辖自山海关至居庸关长城,防线总长2300多里。“蓟镇为京都左辅”,是万里长城中最重要的一镇。它拱卫京师,因此最为坚固,军事设施齐全,建筑也宏伟、壮观。

蓟镇长城的大规模修筑和加固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后,北部鞑靼势力日益兴起,不断把矛头指向京师和蓟镇。鞑靼骑兵越过古北口,大掠顺义、怀柔,率众直通京师东直门,危及明庭。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谭纶大将军的主持下,加固长城防线,制造城防火器,在原石炮、石雷的基础上,制造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竹节铁炮和铜铸的火铳,以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御。

城子峪村北倚燕山,有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的大河,虽然长年流水,但是水清滩浅,是北部鞑靼骑兵容易入侵的通道。因此,在城子峪东西两座山头上,驻兵加强了城防火器布防。在两河通道东,原有旱拱券门一道,通关口与东西长城相连,西设置通水券门,便于河流穿过。1959年夏,山洪将两门冲毁。

为加强城子峪城堡的防御,两山顶建筑战台各一座,驻兵启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城防兵器,每名将士装备铜铳1支、子铳2支,火药随身携带2 – 3公斤。有来犯之敌攻击时,守城将士随身弹药用完,还可用弓箭及滚木雷石抗击来犯之敌。

1984910,城子峪村农民阚玉江,在明长城上放羊时,由于刚下过雨,土地松软,在当地人称“兵器楼”(已坍塌)的方墁砖70厘米地下,无意中发现铜制母铳3 支、子铳24支。母铳重4公斤,长63厘米,子铳重 0.8公斤,长15.5厘米。铜铳管上刻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造”字样。3支铜铳分别刻有“胜字一千一百四十八号”,“胜字三千二百五十八号”,“胜字四千二百五十九号”。铜铳尾部正面刻有“隆庆四年(1570)京运”。铳尾刻:“鉒(铸)匠徐荣,小匠郝英”, “鉒(铸)匠刘春”, “鉒(铸)匠周良”。出土后,阚玉江上缴到当地文物部门,受到了奖励。

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专家的鉴定:是明长城上发现的唯一铜制火铳。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有一支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取代了古代兵器清代子母炮的陈列,并纠正了该馆把“胜字”子铳名为“手炮”单独陈列上的错误。铜铳的发现,填补了世界兵器史上早期抛射性火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空白,增加了中国火器军械发展史中的实物佐证。在中国军事界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关注。

20014月,城子峪村民张鹤珊在挖中草药时,在长城残楼附近,发现了弓箭头和修筑明长城时所用锤子和锯钉。

2002718,张鹤珊在巡视城子峪长城时,又发现了筑城将士吃饭所用的青花瓷碗残片。碗底上有“寿”、“福”、“个”字样。

2002822,在城子峪长城的古堡城内,村民发现了“保障”的残碑。据专家分析:“保障”的另一块石碑,很可能是“供给”。因为发现的地点是在古城内已被拆毁的旧房基下,且有碎石堆。因此,“供给”碑很可能已被砸碎。通过这块残碑分析和有关明代时期的记事碑上的文字描述,在明代,城子峪城堡,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东为董家口段扁楼洼长城,西为平顶峪、水门寺长城,城子峪堡是供给东西长城防线守兵的后勤保障基地。

城子峪现存提调衙门遗址,在村河套。还遗存一只原明代衙门前的雄性石狮。传说:有一年发大水,两只石狮固守衙门大,雌性石狮非常漂亮,被波涛汹涌的洪水中的鲤鱼精骑着顺流而下入了东海。只剩下一头孤零零的雄狮,在城子峪河畔守望着朝夕相处的伴侣,能够早日归来。年复一年的期盼,雄狮两眼望穿,望穿的又何止是秋水。那张着的大口,仿佛在不停地呼唤。这份深情的等待,会穿越时空,直到永远……

在明长城或敌台上,都有记事碑或修长城的界碑,碑文中都会详细记载着何时、何人、在何地,修筑长城有多长和几座敌台,编号也非常清晰详实。可是多年来,由于偷盗文物的不法分子猖獗成性,有很多界碑被其倒卖或收藏。

2002818,市文物工作者在城子峪长城上发现的界碑残块记载着:“万历十五年(1587)真定标下车营兵马蒙派修石断虏墩台八十九号。高台起至九十号台”字样。为研究修筑明长城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2009916,我和市文物处处长阎乐耕在张鹤珊的引导下,在城子峪村北平坦山坡耕地中,发现了明长城砖窑,出土的长城标准砖,和城子峪长城砖尺寸大小一致,再一次证明:在明长城沿线,有植被、有黏土、有水的地方,就有烧制明长城砖窑的论点。城子峪城堡是值得长城专家们认真研究的长城文化课题。

                                                                  (博文摄影:郝三进)

 

 

http://s7/bmiddle/8bbf0f83hb86b3a21a626&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城子峪长城北倚燕山,东与董家口长城相连,西与水门寺长城相接。

 

http://s2/bmiddle/8bbf0f83h78d785c58d21&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1984年9月10日,“胜字”火铳在城子峪兵器楼出土

 

http://s13/bmiddle/8bbf0f83hb86b3a46e77c&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1984年9月10日,城子峪村民阚玉江发现的“胜字”铜制火铳,属国家一级文物。

http://s10/bmiddle/8bbf0f83hb86b39f44449&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城子峪长城下有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的石河

 

http://s16/bmiddle/8bbf0f83hb86b3a3cdc3f&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2001年4月,在城子峪残楼上发现的修筑明代长城的工具及城防兵器箭头。

 

http://s3/bmiddle/8bbf0f83hb86b39f88962&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2002年8月22日,在城子峪古堡内发现的明代“保障”残碑


http://s11/bmiddle/8bbf0f83hb86b3a1a8b2a&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2002年7月18日,在城子峪长城上发现的筑城将士吃饭用的青花瓷碗残片。

http://s5/bmiddle/8bbf0f83h78d785cee864&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2002年8月18日,在城子峪长城上发现的修筑明长城的界碑。

http://s12/bmiddle/8bbf0f83hb86b6a63b14b&690----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TITLE="国家一级文物“胜字”火铳 ---- 我与秦皇岛长城(五十八)" />

             城子峪明代提调衙门前的明代雄性石狮,孤单单地守望着,期盼着雌性伴侣早日归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