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长城 ---- 我与秦皇岛长城 (十八)

标签:
秦皇岛长城文化纪实 |
沿九门口段长城向北进入正关岭段长城。正关岭段长城和大毛山段长城相连,大毛山段长城越过大石拉子山和董家口段长城、扁楼洼段长城、城子峪段长城全部连通,是秦皇岛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长城。
董家口行政村,位于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东北部山区,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是大毛山村,二是破城子村,三是董家口村。据2000年统计:全村122户,村民439人。可耕地面积630亩,人均耕地1.4亩(包括山坡地),山林面积28000亩,人均山林63亩。
董家口长城,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初建,先筑二等边墙,隆庆五年(1571),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从浙江义乌调入36000多名士兵,修筑蓟镇长城。修建董家口段长城的义乌兵就有5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名火枪手护卫长城,2000多名士兵修建董家口长城。重修后的董家口长城为一等边墙。
义乌兵中能工巧匠很多,特别是石匠和瓦匠。在修筑长城石券门时,他们发挥南方人情感细腻、心灵手巧的特点,将北方妇女的刺绣风俗,融入到了石券门的工艺当中。他们将当地妇女为男人绣鞋垫、为即将出嫁的女孩绣鞋帮的花样图案,用钢钎雕刻在石券门上。敌台的楼橹房檐、及住宅,也大多使用了这些图案的砖雕装饰。这些工艺的使用,体现了南北结合的特色,也铸就了长城建筑艺术精品。
义乌兵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的品格也赢得了不少北方姑娘的芳心。当地有很多姑娘纷纷嫁给了建城守城的义乌籍将士。夫妻守边成了佳话,“媳妇楼”的美好故事流传至今。
由此,我联想到二战期间那张“最著名的吻”的摄影作品。无论哪个民族、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泯灭,那是人性的光辉。
http://s15/middle/8bbf0f83hb06c5aba725e&690----
http://s5/middle/8bbf0f83hb06c5ad8f214&690----
http://s1/middle/8bbf0f83hb06c5a6e2b10&690----
http://s9/middle/8bbf0f83hb06c5a8ca848&690----
http://s8/middle/8bbf0f83hb06c5a7d6f17&690----
http://s2/middle/8bbf0f83hb06c5a8c9921&690----
http://s13/middle/8bbf0f83hb06c5a9bf65c&690----
http://s1/middle/8bbf0f83hb06c5aab2bc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