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灶神星(HED)种类(五)特殊类灶神星陨石

分类: 灶神星 |
我所认识的灶神星(HED)种类(五)特殊类灶神星陨石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第五类,是无法归为前四类,另外分类的一类灶神星陨石。文中分类不一定准确,如有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个人条件所限,这些分类仅仅是从外观上进行甄别,并不是准确针对矿物成份而言的,请读者一定明确。
灶神星(4 Vesta)是第四颗被发现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带质量最高的天体之一,灶神星的直径约为483公里,质量估计达到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同时,灶神星的表面比不少小行星光亮,成为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可以肉眼看到的小行星。
灶神星和谷神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里个头最大的成员,灶神星是第二大的小行星,仅次于谷神星。并且是在2.5天文单位的柯克伍德空隙内侧最大的小行星。它的体积与2智神星相似(在误差范围内),但更为巨大些。灶神星的形状似乎已经受到重力的影响是扁圆球体,但是大的凹陷和突出使它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的大会中被排除在行星之外。因此,灶神星将继续归类为小行星,仍属于太阳系内的小天体。对小行星而言,它的自转(5.342小时)是比较快的,方向是顺行,北极点指向赤经20h32m,赤纬+48°,误差(不确定值)约10°,转轴倾角29°。
尽管黎明号此次并未直接探测到这里存在水冰的证据,但是有证据表明灶神星的化学和地质组成中拥有来自小行星撞击或行星际尘埃带来的含水矿物成分。
灶神星地质特征
地幔的对流作用,造成熔解与进一步的结晶作用,经历约6~7百万年,当80%的物质结晶之后,对流停止。剩馀的熔融物质经由喷发,或是经由熔岩喷发成为玄武岩,或是短暂的形成岩浆的海洋,形成地壳。地壳的较深层因为结晶形成火成岩,更老的玄武岩因为来自新增表层的压力成为变质岩。
灶神星是唯一原封不动的更新过表面,并且是唯一经历过行星分化的小行星。但是,现有的铁陨石和无球粒陨石未能在母体上被确认。在陨石的分类中,是在星子与炼狱的历史过程中,经由撞击产生的碎片。灶神星的外壳被认为有下列的层次(依照深度排序):
石化的风化层,来自于古铜钙无粒陨石和角砾岩的喷发。
玄武岩的熔岩流,来自于非推积性的喷发。
包括辉石、易变辉石、和斜长石等火成岩,来自于推积性的喷发。
有大颗粒的直辉石类火成岩,来自于古铜无球陨石。
依照V-型小行星的大小(经过大撞击期间被抛出的灶神星外壳碎片),与南极坑穴的深度估计,外壳厚度大约是10公里。
除了这个陨石坑外,还有几个比较大的陨石坑,直径约在150公里、深度7公里左右,也曾被观察到。一个宽达200公里反射率黑暗的区域已经被命名为奥伯斯,以尊崇灶神星的发现者。但在等高线图中并未显示出奥伯斯,因此它是个新生成的坑穴,还是古老的玄武岩表面,目前尚无从得知。它被选定为经度0°的参考点,定义上的本初子午线就穿过它的中心。
东半球和西半球显示出明显不同的地形,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影像的初步光谱分析,东半球显示有几种高反射率的地区,伴随著老年风化层的沉重坑穴高地地形,和深度足以探测火成岩地层的坑穴。另一方面,西半球的大片地区由被认为是玄武岩的黑暗地质组织占据的表面,或许类似于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