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日记》————我们彼此成就的教育

标签:
读后感影评杂谈 |
分类: 影评 |
无意间看到的一部影片,讲述一位白人女老师和她的黑人学生们的故事,是根据真实的人物事件所改编。喜欢这种突破瓶颈和常规,赢得成功的故事,激励人心。
剧情简单明快,从很多讲述教师职业的影片中可找到相似的影子:一位初为人师的白人女老师接管了全校成绩最差、最不服管教的黑人学生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第一节课见面就冲突不断。女老师用她真心的付出和合适的方法引导着这群黑人孩子们重拾梦想。看实现种族平等的电影,读《安妮宝贝日记》,请名人讲课,让孩子们写作记录生活而出版了《自由作家日记》。最终,这群黑人孩子中很多成为他们家族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老师的倾心付出,导致了家庭和工作的失衡,当丈夫难以理解而离开时,她说:从教育孩子身上也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大概意思,原话忘了)。彼此成就的教育才感人肺腑。
http://s3/bmiddle/002yATYtzy7lTESpVyW32&690
2007年的电影,现在才看依然很振奋。故事中的梦想、坚持和人生的意义,在日复一日规律的生活中被渐渐消磨。看似空空的词汇(如梦想和理想)才是人不断向前、勇于战胜困难、麻木和疲惫的动力。我们往往容易冲动一时,当梦想遥不可及、阻力重重时,总会怨怼地说梦想有什么用?可如果不坚持,不怀揣着美好,深陷麻木的漩涡,重复规定的道路,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就是不断地突破和革新,总有人第一口吃螃蟹,总有人不断尝试,才有更多新奇的事物,更多美妙的人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作为老师的你什么时候对一个学生感到绝望?什么时候对自己绝望?一个高赞的回答大体是这样的:时代变迁了,教师仅仅是个职业和饭碗,能备好课讲好课,能领悟多少看学生自己。家长都不管的孩子,你要求老师管,老师又不是爸妈,仅仅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过度付出就是“傻子”。一片老师感同身受,高赞回答者看透人生,偶有另类谈奉献的被一顿狂喷。曾是学生现在是家长的我看完闷闷的,站在老师职业的角度仔细想想可以理解,可还是说不出的难过。浮躁的社会氛围,一切向钱看齐,有梦想倾心付出的都成了“傻子”,发出的声音也仅是一朵浪花。10年过去了,像电影中所谓“异类”杰出的老师变得更少了,原来她们一直这么稀缺。我们对教师的要求已经降到了最低:好好上课,可以答疑解惑,课外辅导班办得别太夸张。至于孩子品德的培养,人格的教育,不能指望学校,那是家长的事情。教师成为了一部分人糊口的工具,因为仅仅是糊口的工具,哪有人生的意义和职业的成就感?责任感不缺失就是万幸了。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挑战。如果没有梦想的坚持,没有心甘情愿地付出,做任何一种职业都不会大有前途。尤其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即使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却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重如千金,会深深烙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谁,成长的路上不需要指引者?做不了披荆斩棘者,也请恪守职业道德,墨守成规地教书,少些高调地“傻子”言论。世上总有人在默默地践行奉献精神,有把老师当糊口职业的,就有把教师当终身事业的,难道我们要提倡“糊口”精神而毁掉下一代?
不可否认,现行的体制和社会氛围,对需要奉献精神的教师职业缺乏一定的保障,那么电影中的教师职业保障又如何?从来没有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工作环境。作为个人,无法对抗机制体制时,能做的就是选择。是选择牢骚满腹地被迫谋生?还是寻找出路?做为影响着别人人生的教师,请将职业和事业合二为一,请将职业和理想紧紧缠绕,只有热爱才会乐观地对待困难,只有怀揣梦想才能动力十足的工作。最好最美地教育就是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人生。愿孩子们都能遇到一位真心实意的好老师,成为我们十字路口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