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与一桶水
(2011-08-27 08:56: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一杯水与一桶水
郑杰虽然没从很高的角度阐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但从更深的角度一再告诫教师:“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理由。”“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现在的局面却全然不同,以至于许多人对学校提出了质疑,这质疑来之于知识的变化,”“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的。”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句写进《教育学》的话,不知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这句比喻是说学生获得“一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一桶水”知识,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教育的教师知识观。
如今,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就像郑杰所说,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可想而知,教师原来的那“一桶水”对现在来说,在量和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教师确实要反思,原来的那“一桶水”经过多年“跑、冒、滴、漏”之后还剩下多少了?剩下不满的“一桶水”还够用吗?水质如何,是“死水”还是“活水”?可以说,教师走上讲台,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原来的那“一桶水”不满了,不够用了,有可能不是“纯净水”了,还有的可能是“一桶死水”,没有价值。因而,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充电”,要不断补足 “一桶水”,且要常补常新,不断更新知识。要去问询新的思想与观念,问津本学科前沿和教学的发展方向,问鼎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让“一桶水”变为“长流的活水”,变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给学生倒满“一杯水”吗?每个学生的“杯”子大小不一样,接“水”的方法不一样,你怎样倒才满呢?还有,这“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进去吗?这些问题,更值得深思。每个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不同,教师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去倒“水”,学生接的“一杯水”的量可能不一样,这就需要体现因“杯”给“水”,因材施教;若你给的“水”不新鲜、变质了,学生不接受、倒放着“杯子”,即使你有“一缸水”,你也倒不进去;《乌鸦喝水》的故事启发我们,与其让学生等着接“水”,还不如让学生主动取“水”,抑或领着学生共同去寻水源,去辟水道。这些就是教育理念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破除学生知识“容器”观,变“给”为“引”,变“讲堂”为“学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去发现获取新知识新能力,来装满自己的“一杯水”,引出“一桶水”、“一条河”,达到像宋代理学家朱熹所描绘的意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教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三大教育理念正在主导当前教育改革。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智慧只有靠学习才能得来,有时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作为教师要胜任工作,就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如果找借口不学习,那么你的那“一桶水”就会慢慢减少,甚至枯竭,最后导致给不了学生“一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