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克·吐温:美国的英才,美国的悲剧

(2012-06-26 12:24:36)
标签:

杂谈

 

                 马克·吐温:美国的英才,美国的悲剧

                        编译:刘旭东

  创作出汤姆·索耶,哈克贝利·费恩以及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之传奇故事的马克·吐温,以才智、幽默和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堪称民族的英才。可是,随着年老体衰,马克·吐温陷入一种痛苦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一位造诣非凡的作家,他晚年的大部分生活犹如在“地狱中煎熬”。

                                 童年

  塞缪尔·兰格霍尔勒·克莱门斯,即后来众所周知的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诞生于密苏里州佛洛里达的一个小村庄,是约翰·克莱门斯的第6个孩子。塞缪尔4岁时全家搬到附近的汉尼巴尔,一个喧闹的、有一千居民的小市镇。

  约翰·克莱门斯当过零售店业主、律师、法官以及土地买卖人,他梦想发财,却从未如愿以偿,有时甚至发现连家庭的生计都难以维持。他的脸上向来没有笑容。据某种传说,塞缪尔幼年时从未看到过父亲的笑脸。塞缪尔的母亲的性格截然不同。她是个爱找乐趣,富于恻隐之心的家庭主妇。这位妇人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方式消磨了无数个冬夜。1847年,当丈夫意外地逝世后,她便成了一家之主。克莱门斯家庭“此时已变成几乎赤贫”,传记作家埃佛里特·埃莫森曾写道。

  塞缪尔从4岁至17岁一直居住在汉尼巴尔。这座小镇紧邻密西西比河,是个生活内容多彩缤纷之地。轮船拉着汽笛,一天靠岸三次。马戏团、黑人剧团、福音传教士经常光顾该镇。各行业的技工,如铁匠、制革匠不时地当众展示他们的手艺。小镇上还坐落着一个颇具规模的图书馆。不过汉尼巴尔也是一个暴力行为丛生之地。年幼的塞缪尔目睹了甚多的血腥残杀。9岁时,他曾见到一个牧牛场主被一个当地佬刺杀,10岁时又看到一个白人监工用铁棍将一个奴隶殴打至死。

  汉尼巴尔的生活激发了马克·吐温的灵感来构思他小说中的一些事件发生地,其中包括 《汤姆·索耶》(Tom·Sawyer)和《哈克贝利·费恩》(Huckleberry Finn)中的圣·彼得堡。这些虚构的沿河小镇是各种矛盾的汇集场所:它们一方面生机勃勃,阳光灿烂;而另一方面贩毒、贫困、酗酒、孤独、无所事事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是塞缪尔·克莱门斯童年经历的组成部分。

  塞缪尔在学校仅上学到12岁左右。那时父亲去世,他为了维持生活,在《汉尼巴尔信使报》找了一份印刷学徒的活,所获得的报酬只是一份微薄的口粮。1851年,15岁的塞缪尔为大哥奥利昂办的一份小报当印刷工,并偶尔承担一些写作任务和编辑事务。

                              笔名:马克·吐温

  1857年,21岁的塞缪尔开始追求自己的一个梦想:在密西西比河上学习轮船驾驶。他于1859年领到了舵手执照,并很快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从此,塞缪尔经常驾驶轮船绕过浅滩,航行在奔腾浩荡的密西西比河上。他热爱这份职业——它令他兴奋不已,且薪水优厚,受人尊敬,有点类似当今的喷气客机驾驶员。可是他的工作在1861年嘎然而止,南北战争的爆发使得密西西比河上的大多数民用航运瘫痪了。

  塞缪尔此时深感茫然,前途在何处?哪里能激发他的理想?提供他谋生的收入?答案是:美国广阔的西部地区。

  7月,塞缪尔登上公共马车,前往内华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他打算在那里待上五年。起初,他勘探金矿和银矿,确信能使自己的家庭摆脱贫困,成为在旧金山和弗吉尼亚城衣着华丽的富人。但是事与愿违,到1862年年中,他已彻底破产,急需找一个工作糊口。

  他意识到应该去报界谋一份职业,于是在9月进入了弗吉尼亚城的一家报社当了记者。他努力撰写新闻,社论和随笔,并启用笔名“马克·吐温”—— 轮船上描述船体吃水12英尺时的行话。

  马克·吐温很快成了西部地区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叙述风格——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常带有辛辣的嘲讽,热衷于对自命不凡的行为进行抨击。1865年,他的写作有了重大突破。一篇有关采矿营地生活的故事——《吉姆·斯密雷与他的跳蛙》(Jim Smiley and His Jumping Frog)发表在全美各地的报刊上。

  到34岁时,这位面貌英俊,一头红发的西部仔,以一种和蔼可亲,精明干练,强调自我,抱负不凡的形象 —— 成为美国最负盛名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不过,马克·吐温对身为是一个西部人感到忧虑。在那个时代,美国的文化命脉掌握在以纽约和波士顿为中心的东部权威阶层手中——数个古板的,维多利亚式的(注:指该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标准和华丽藻饰的文艺风格等)富有人士对马克·吐温进行了攻击。“一种无可置疑的,几乎是毁坏一切的低劣见识”,并伴随着放肆和虚荣,在他的灵魂中回荡,学者哈姆林·黑尔写道。马克·吐温的强烈愿望就是致富,资助他的母亲,提高社会名望,获得他称之为的“高度的东部文明的尊敬。”

                               创作

  1870年2月,马克·吐温与24岁的奥莉维亚(莉娃)·兰登,一位富有的纽约煤炭业经销商的女儿结了婚,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婚礼之后不久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流露出一种幸运的情感:“我拥有了……唯一爱过的心上人……她是最理想的姑娘,最可爱,最温柔,最优雅……她是女性中最完美的珍宝……”莉娃,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以虔诚,情操高尚,彬彬有礼的处世方式为荣。马克·吐温期望她能“改造”他这位仅有朴质风格的幽默作家。这对夫妻首先在布法罗定居下来,并先后生了4个孩子。

  值得欣慰的是,马克·吐温不可掩饰的“低俗”西部之声终究有机遇迸发出来。《汤姆·索耶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发表于1876年,随后不久,他便着手写续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传记作家埃莱特·爱默森认为,这本书的创作使马克·吐温从他“自愿接受的文化桎梏中”暂时解脱出来。

  “所有现代美国文学都源于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恩内斯特·海明威在1935年给赫尔曼·梅尔维勒和其他人的临终遗言中以一个有趣的观点写道。海明威的评论特别谈到了马克·吐温经典作品中的口语化语言。或许可以说,正是马克·吐温在美国首次以普通民众的生动,原味,并非装腔作势的语言来创作伟大的文学。

  构思和写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花费了马克·吐温多年的时间,他常将它搁置一旁。与此同时,他以一种对责任感的追求在1881年发表了《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一本受到他的家人和友人赞许的,颇能吸引读者的小说。1883年,他出版了《密西西比河风情》,一本趣味十足的旅行指导用书。当《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终于1884年发表时,莉娃·克莱门斯对它表示出的是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这位作家后来作品的影响力再也没有超越这本书。

  从此,随着马克·吐温开始把赚钱视为自己的日常事务,商务活动和写作对他具有了同等价值。1885年,他作为出版商成功发行了一本刚去世的前总统尤利塞斯·S·格兰特的回忆录。马克·吐温把时间过度花费在这本书的推销以及其他一些风险性极大的商业活动中,并以为通过努力肯定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然而他从未得到预期的业绩。他的出版公司最终破产了。

  马克·吐温商业经营上的失败在每种程度上使人联系起他父亲当年的遭遇,同时也对他的精神状态产生了严重后果。这种结果在他的心底衍生出一种悲观心理,即人类的存在是不堪严谨的上帝制造的一个天大的玩笑。这种苦恼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自己无意识的忿恨,因为他不能专注于发挥深深蕴藏着的创作才能,而它曾占据着他生活在密苏里时的整个少年时代。

  1889年,马克·吐温发表了《阿瑟王宫廷内的康涅狄格杨基佬》,(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一本关于古代英格兰的科幻/历史小说。他的下一个重要作品是1894年发表的《傻瓜威尔逊的悲剧》(The Tragedy of Pudd’n Head Wilson),一本被某些评论人士描述为“苦涩”的伤感小说。他还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小品文以及包括研究圣女贞德在内的其他书。这些晚期作品的一部分具有永久的价值。他未完成的故事《年轻撒旦年代记》(The Chronicle of Young Satan)至今仍有一些拜读者。

  马克·吐温持续15年在公众所给予的各种荣誉中度过,包括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授予的学位。作为在19世纪后期最著名的一位美国人,他频繁地出现在了照片上并到处受人欢迎。他确实也是世界上享誉最高的知名人物之一。马克·吐温到世界各地旅行,尤其是1895—1896年环球演讲的成功,使他挣到了一笔钱来偿还了债务。

                                痛苦

  可是那些年代既给马克·吐温带来了纷至沓来的荣誉,也带来了许多痛苦的折磨。他和莉娃结婚不久出生的儿子兰登因患白喉死去。1896年,他最喜爱的女儿苏雅患了脑膜炎去世,时年24岁。失去女儿令马克·吐温悲伤不已,而更为痛楚的是,女儿病逝时他正在国外。最小的女儿基恩与1895年左右被诊断得了一种严重的癫痫。几年后在一次发病期间,她曾两次试图杀死她的女管家。基恩1909年29岁时死于心脏病。马克·吐温与另一个女儿克莱拉的关系十分冷淡,时常发生争吵。

  1904年6月,莉娃在长期患病后去世。马克·吐温在她患病期间常外出旅行。“他对妻子的真实情感令人困惑,”肯特·赖斯姆森写道。“如果他像自己常说的十分珍视与莉娃的情谊,为何会有那么多时间不与她在一起呢?”但是无论如何,在两人整整34年的婚姻中,马克·吐温的确是热爱妻子的。“有她就有伊甸园,”他在对她的颂辞中写道。

  马克·吐温晚年成了一位痛苦不堪的老人,甚至在试图以一个和蔼的形象出现于公众面前时也无法掩饰。在与朋友和亲人一起的私下场合,他常表现出令人吃惊的麻木。“他生命最后10年的大部分时光备受煎熬”,哈姆林·黑尔写道。马克·吐温继续写了相当篇幅的文字稿,但大多数都未能收尾。他那时的记忆很不稳定,时常会勃然大怒,固执己见,并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溺于惰性的沮丧心情之中,而他企图摆脱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无休止地打台球,玩牌,抽雪茄以及卧床阅读。

  马克·吐温1910年4月21日在康涅狄格州雷德因他的乡村住宅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在纽约州的埃尔拉米。

  然而,马克·吐温是不朽的。

…………………………………………

本文刊登于上海《海上文坛》杂志2004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误会
后一篇:破灭的梦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