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伟说
心智、法度、思维方法:专业级和业余级的差距就在这里
“高位现金,低位筹码,上升途中讲故事。”
这是1849点后,一位大投资家,操大盘的,在群里聊天时说的。
“但大多数散户都反过来——高位满仓筹码不肯抛,低位一把现金不敢买(要不就是满仓高位套牢筹码),下跌途中喜欢讲故事。”
这段话概括了成功的战略性投资基本要点——
涨到高位,要敢于把股票换成现金;当市场还在高位的时候,要勇于持币,不为市场的波动所动。
跌到低位,要敢于把现金换成筹码;当市场还在低位盘桓时,要勇于持股,不为市场的波动所动。
上升途中讲故事,就是我们前几周说的:当前能讲什么故事?市场在讲什么故事?这公司有什么故事?
我以为,无论从战略还是策略角度,投资的全部奥秘就在此了。
当然,投资的难点也都在于此。
首先是如何定义高位和低位?这方面的理论、工具,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不到一定专业份上,很难精确度量。各种理论、工具的着眼点不同、依据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要做准确的取舍,更非易事。
但化繁为简,方法也是有的。其中一个就是我经常讲的“高价圈”和“低价圈”概念。
一轮牛市,有的会创新高,有的不会。会不会创新高,通常是由2个条件决定的:一是起点距上一轮牛市高点的距离,距离越远,创新高难度越大;二是上一轮牛市头部的合理性,合理性越强,创新高的概率越高。
合理不合理也很简单:但凡在头部折腾时间长的,就是合理的;没有折腾,一触即溃的,就是不合理的——在我心中,市场永远是最牛、最聪明的,即使在价格的合理性判断上,都是市场比所有专家都正确。
合理的头部总是一次性超越。如2245点头部,是在2100点上下折腾一年才形成的,所以它是合理的,就能在998点牛市中一次超越。
不合理的头部则需2次以上的牛市才能超越。如6124点就没有一个长时间做头过程,且见顶后就直接一条长阴杀下,这个头部就是不合理的,所以它至少需要两轮牛市才能超越——5178点的头部应该也一样,不过它可以和6124点合并考虑,需要2轮牛市才能穿越。
创新高的牛市,其高价圈在哪里,需要通过各种定量工具测算。不会创新高的牛市则很简单——上一轮牛市下跌的第一条月线长阴覆盖区就是高价圈。
世事有简有繁,以简驭繁,就好。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11/3bbe3767ca054872957bb187c9abac53.jpeg
相对高价圈,低价圈的确认就很简单。由于“市势永远向上”,也“很少有事物会归零”,所以,上一轮牛市的底部区就是这一轮熊市的低价圈。以1849点这轮牛市来说,高看一点,2478点以下,悲观一点,2270点以下,就是它的低价圈。明白了这一点,就可明白,2449点、2440点的2次低位阳包阴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大盘已来到低价圈的表现。至于基本分析、因果推论,在这一点上都是无意义的。或者说,在这方面,因果论从来没有胜出过天道论!
原因无他,因果论是种归因法,哪些因素才是重要,端赖分析者的选择,会受分析者的知识结构、理论维度,更重要的是主观情绪影响——越到五更越叫寒,越是趋势后期,关于这轮趋势的合理性、必然性的理由被挖掘得越充分,越透彻,充分到四海无遗珠,透彻到横竖都有理。而市场在重要关头,从来是一因胜过多因的。那一因究竟是何因,我们人脑从来是无法把握的,这或许就是霍华德·马克斯把周期归为“投资中最重要的事”的原因吧。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情绪和心态的取向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相关的信息判断。
过去2年,行政性的窗口指导、对正常交易行为的“有罪推定”式的“前置监管”,极大地伤害了市场,因此,重提“尊重市场行为”,重新确认市场化原则,本是一种纠错。但在极度低迷的背景下,有人却把它解释为利空,而且是重大利空,因为它说明“不再救市了”。一年半载前还被人左呼右换的纠错终于开始了,却被我们解释成了利空。原因无他,只因为市场更低迷了,我们的心态取向变了。
嘴巴两张皮,翻来翻去随便你。即便它说明“不再救市了”,那是不是反过来解释:因为“当前资本市场风险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已经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改革面临比较好的有利时机,”已经不再需要救市了,救市的任务完成了。
更进一步说,当年这个“队”那个“队”的入市是为了救市,那么,今天,如果它们再次入市,那就不是为了救市,而是为了做市了,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可以?
基本分析的诡异之处就在这里:
归因法——归因可能会错,把副现象当作原因。
因素分析法——因素与因素之间互相矛盾,如何选择取决我们的主观;把所有原因都找到了,却有可能忽略了可以胜过多因的那“一因“。
信息解读法——对同一信息可以做主观多解。
……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单一的因果论无法战胜天道论,更无法战胜市场。只有把因果论和天道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高价圈和低价圈概念,就是帮助合理取舍,正确选边的。
我以为,专业投资人和业余投资人的最大区别,不在理论和技巧上,而在心智上。人都有贪婪和恐惧2个弱点,这是数百万年自然进化中,面对一次次饥馑、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所养成的一种生存本能。
人还有厌恶错误的倾向。而最不能容忍总是和市势有关:牛市中,我们把“踏空”视为最不能容忍的错误,几次卖错后,干脆不卖了,最后套牢在顶部——哎呀,我5000点已经清仓了,又进去了。熊市中,我们把“套牢”视为最大的错误,几次买错后干脆不买了,最后踏空在底部——我知道那里就是个底呀。大多数投资者最后都栽在这个方面。
而专业投资者则善于对错误分类进行分类,把不合时宜的、没有法度造成的错误看作是真正的错误,把在高价圈尝试性卖出、低价圈尝试性买入产生的错误视为“试错”。索罗斯的“预期→反馈式交易”的精髓其实就在这里。
大多数散户都有一种误解,以为投资靠的是技巧,以为专业级投资人的技巧肯定胜过我们。其实,技巧是有用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大多数业余投资人在技巧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专业级投资人——很多专业投资人的动作其实都是很粗糙的,他们主要胜在法度,胜在心智,胜在思维方式上。
掌握多少投资技巧,拥有怎样的职业身份,都不是区分专业级和业余级的标准。区分专业级和业余级的唯一标准就是心智、法度、思维方法
今天来回答一位读者的问题。应该一篇完不成,需要2-3篇。也有可能写着写着就豁开去,写成一个系列也说不定。
上周讲心智、法度、思维方法,讲到了高价圈和低价圈,意思是“到2449点,大盘已触及了1849点底部的低价圈”。
一位读者就此提出反驳:1849点才多少股票,现在增加了多少?
我问“为什么不说325点才多少股票?”
然后他就说“325点不是跌破了前一个低点386点吗?可是多跌了15%啊!当时为什么不在450点止跌呢?难道未来不可以跌破1849点吗?”
于是我说点赞人多,下周就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看,这个问题是必须要回答了,因为点赞人次超过了260个。
先说股票增加多少吧。
现在的股票确实比1849点时多了很多,这是事实。以月收盘值来算,2013年6月两市流通市值16.68万亿元,截至2018年12月,35.25万亿,增加了1.11倍。
同期指数,以沪综指计,上涨26%。扣除指数的上涨因素,新增了85%的市值!增加幅度不小。
但沪综指只是单边的沪市加权指数。以更能反映两个市场整体涨跌的国证A指来说,13年6月到18年12月,涨幅为47%,扣除指数涨幅后,实际净增股票市值的增幅为64%。
这个增幅当然也不小。但既然说到325点和386点,就是有必要把当时的情况拿来做个比较。
1992年11月386点,沪深两市流通市值101亿元;到1994年7月325点,增加到580多亿元!由于同期上证指数跌了15%,深综指则跌了41%。而那时深综指覆盖的实际流通市值并不比沪综指少,所以两市的整体跌幅近30%!
指数跌30%,流通市值却增加了近5倍!同样扣除指数的涨跌幅度,1849点到现在,市值的增幅为64%;386点到325点,却是500%。
由于我一直在记录这方面的数字,所以我印象最深的是:从93年3月到94年5月,15个月间,指数不断创新低,股票市值却不断创新高——由指数(平均股价)下跌腾出的空间,还不够新增股票栖身,那1年多的市场扩容之快,幅度之大,可想而知。
德内拉·梅多斯在《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里,用了很大篇幅论述存量和增量对系统的影响:系统的稳定靠存量,系统的活力靠增量;存量越大,增量对系统状态的改变速度越慢。
存量是分母,增量是分子。从数值看,从92年11月到94年7月,股票市值才增加了480亿元;而从13年6月到18年12月,增加了18.57万亿。但前者的起点存量才101亿元,后者的起点存量为16.68万亿元。而且前者是在不到短短18个月里增加了500%(虽然从386-325为20个月,但最后2个月其实扩容已停止),后者是54个月里增加了64%。换算成年复利,一个近320%,一个为18%。
所以,386-325点和1849点到现在,不具有可比性。
与股票的起点存量相比,当时资金的存量更是一个大问题。那时我在券商工作,研究带自营。说起来,我服务的那家券商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但和所有券商一样,每一分自营资金都是借来的——甚至连每天的开门费都是借来的。年利多少?能借到25%年利的资金就算本事了。
刚开始,面对不断增加的股票,不断增加的卖压,还有很多机构不服气,不断借钱来顶,来炒,来摊低成本,指望死做多遇到大翻身,但最后都扛不住了——没有人可以承受如此高额的利息加持续加大的股票亏损,只能不断地自我强平。所以最后2、3个月,实际上已没有新股上市了,但整个市场已没有一支力量能组织起稍稍有点样子的抵抗,兵败如山倒,市场陷入了自由落体运动中。
经历过那一轮熊市的人是能够区分恐惧和绝望的差异的。5178点后的爆仓引发的只是恐惧,恐惧是会伴着平仓盘消失而消失的。325点前的最后几个月是绝望,绝望带来的只是麻木,是机械的卖出、卖出……
今天的专业投资机构已不存在这个问题,虽说它们的市值占比还不大,但至少,它们的资金是稳定的。哪怕借来的资金,成本也很低,整体上已不存在因股票迟迟不涨而被迫卖出还钱的情况。
换句话说,今天的股票市场,系统的运行条件已和当日已判若云泥。条件不同,结果便有可能不同。
有人曾归纳过国人思维逻辑上的五大缺陷:概念不清,不证而论,乱用类比推理,以经典作为论据,以偏概全。这个386-325的问题,就属于第二和第三种——不证而论,乱用类比推理。至于为什么当时不在450点止跌问题,则属于概念不清——连何为低价圈的概念都没搞清楚,纯粹是为驳诘而驳诘,为驳诘而拉一个点位出来说事。但这个问题我们下周再说。
我想顺便说几个问题。
1,中国股市还在扩张阶段,这是它还依然年轻的标志。
一个扩张中的市场,股票不断增加是常态,如果始终把目光放在这上面,那就根本没牛市了,甚至连底都没了。94年325点,股票市值580亿;96年512点,近1000亿;99年5·19行情时6000多亿;05年998点时1万亿;1664点时5万亿,1849点时16万亿。每一个熊市底部,市值都要比上一个底部增加很多。所以股票增加多少,不是我们判断底部、判断牛熊的充分条件,甚至连必要条件都不是。决定底部的是绝对供给、相对供给,对绝对需求、相对需要的对比和增减。
2,抱怨股票增加太多的不在少数。我没有这方面的抱怨,但也有一些意见。
融资是股市一个天然功能,不可否认。但制度安排上需要考虑2个方面的平衡。
一个是吐故与纳新的平衡。一家公司发行了股票,投资人购买了股票,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都是支持了实体经济。但接下去,如果这家企业已没有存在价值了,就需要把它淘汰掉。换句话说,就是要有退市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股市轻装上阵,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什么产业上要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不就是为减少资源的无效消耗,为好的、有希望成长起来的企业腾出空间吗?股市也应是这样,否则,这个市场会背负越来越沉重的旧包袱,最终把大家都拖死。
一个是原始股东和二级市场的利益平衡。现在的发行与上市制度,先是低比例公发,后是限制首日涨幅,这都非常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把股价做高,把二级市场成本抬高,有利于原始股东开禁后的高价减持。近期,方星海谈到了首日涨幅限制问题,说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引起注意。但这只是皮毛问题,更有效的是“存量上市”——上市前募集的和之前的同时上市。既满足企业融资需要,又能减少二级市场成本的,非存量上市莫属。
这个存量上市过去有过动议,也有过尝试的举动。它的好处太明显了,既然一样要过减持关,何不上市就可减持?这样,新股上市定价就可以低很多。没有买卖就买有杀戮。没有炒作就没有杀戮。但它一露头就被否了。可笑的是,主要的反对者竟然是二级市场股民,而且反对的理由也特别理直气壮——为什么不让炒?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充满了情绪,少有理性思考的力量。宁图一时之快,也不管一世之害。顶多到时再哭天哭地,骂爹骂娘。
3,中国缺少一次启蒙运动,这是很多人感叹的。中国需要来一场启蒙运动,这是很多人在呼唤的。
但何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那还不简单?自由啊,民主啊,平等啊,博爱啊。
把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就归结为4个抽象的口号,说明这些感叹者和呼唤者如果不是本人就需要来一次启蒙,那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启蒙思想和它之前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浪漫主义运动,是近现代西方思想版图和政治版图的一场运动。虽然这场运动最后产生了3个口号——自由、平等、博爱(3个,不是4个)!但那是启蒙运动的衍生品,启蒙运动的实质是一场理性主义运动——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和它相对应的。它有4个主题:理性、科学、人文主义、进步。
理性,是对神性的对抗——人与上帝的关系必须服从理性;也是对人性的矫正——因为人性充满了偏见和无知。
科学,由逻辑思维方法和实证实验方法相结合构建起来的方法论——它不是知识,不是真理,不是信仰,而是一种方法论。
人文主义,国家、民族、主义,都是抽象概念,感受痛苦或欢乐的是具体的个人,所以要以人为本。
进步,人类整体要进步,就不能只讲个人,需要国家、政府、法律、学校和市场这些东西。
口号不重要,重要的是启蒙运动所展现出来的主题和它的内涵,离开了这些主题,那么,伟大的口号是可以催生出最血腥的人间惨剧的。下面的三张图是非常有意义的。
启蒙运动的主题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