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阴线或跌停说明什么

(2012-10-05 08:52:50)

大阴线和跌停板是非常摧毁人气的,最厉害的就是开盘就跌停。出现大阴线的走势,可以肯定的是当天的卖盘比买盘多。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轮下跌行情中什么时候抢反弹都容易亏损,就算参与也要小资金参与,最好不参与。在一轮长期下跌行情中,散户经常抱着没准这里就是底部的侥幸心理去操作,这样是非常容易亏损的,下跌之中很难聚集人气,经常是一连串的下跌,新低之后还有新低。稳健的操作方式是,等待股价不创新低,底部逐渐抬高后才考虑进场。妄想买到最低点,是众多散户被套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要总想着提前发现黑马,没有主力介入的股票,完全是散户市场的股票根本不会有大行情。

在大熊市中,再好的股票也会下跌。散户的主要优势就是资金量少、转移迅速,可以进行波段操作。在赚取一个波段利润之后,一旦股价出现调整,可以先落袋为安,去操作别的股票,等这边调整结束,重新上涨了再进去操作。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这个股票有主力在其中运作。我们没有必要去判断主力是否可能进入某只股票,我们只需要去寻找哪个股票有主力介入了,这个难度就小了很多。就好像如果让我们去像伯乐那样选马难度非常大,但是,如果让几匹马先比赛一场,大家都可以知道哪匹马跑得快,只不过有擅长长距离奔跑的马、有擅长短距离奔跑的马,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来进行判断的。总之,我们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发现主力介入了,如何寻找最佳切人点,绝对不是去提前预测哪只股票可能有主力介入。如果一定要提前预测,就是业绩好的股票往往受到主力的追捧,一直持有就可以了,放在那里几年后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经营上有垄断性的企业往往业绩不错,贵州茅台,云南白药等。关键是大部分散户难以长期持有,而且也用不着长期持有,大盘暴跌的时候再好的股票也要跌,此时空仓是最好的选择。

彼得·林奇先生讲过,在行业低谷的时候只要确定大趋势还会转暖就挖掘该行业的龙头股票,一定屡试不爽。林奇先生讲的挖掘龙头股票,也是要在大趋势转暖的时候。有的朋友说,听说主力都只做基础分析。我想那非常正常,他们本身就是主力,需要通过研究基本面去挖掘隐藏的题材和公司利好,这样才可以提前进场,等到题材和利好兑现之时,散户看到利好开始追涨,主力正好借此出货。作为散户,做基本面分析很容易出现偏差,也很难提前发现市场热点,但是,主力有实力发掘出值得炒作的题材,而我们只要跟随其后就可以了。跟随主力操作是散户不错的选择,别人做好了饭我们拿起来就吃,这不是很好吗?

那么大阴线和跌停板是否有助于我们去发现主力呢?我觉得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当主力出货的时候会出现大阴线,如果主力获利丰厚,并且通过高位震荡已经出掉不少股票,那时就不再顾及人气问题,会不计成本地出货。主力在出货初期一般会比较谨慎,不会轻易使用大阴线出货,毕竟很多散户看到大阴线就会放弃追涨,影响主力的进一步出货。所以主力如果在出货初期走出了大阴线,之后一般会重新拉起股价,恢复人气,便于再次出货。

主力手里握有大量的股票,需要一个出货空问和出货时间,不是一天就可以搞定的,在出货的时候既要顾及到自己的出货速度,又要考虑接抛盘的情况,还要尽量能卖一个好价钱。出货速度过快、过猛容易打击接抛盘的追涨情绪,还会导致股价快速下跌,影响出货价格。出货慢了,夜长梦多,有可能大盘环境出现变化,个股消息有变,越来越多的散户发现了主力的出货意图.致使场外散户停止追涨,持股散户纷纷卖出,此时主力继续出货会变得异常困难。

既然大阴线最能摧毁人气,主力主要利用它去引诱散户出货,往往在洗盘时候出现的大阴线最值得我们研究。在洗盘的时候,只要主力的成本容许通过打压股价的方式洗盘,他就会尽可能地制造恐慌让散户出货。我们要学会鉴别洗盘与出货的大阴线的区别。我认为主要看成交量:洗盘大阴线,主力是假意打压,目的是制造恐慌,买走散户手中的股票,其真实意图是想买进而不是卖出,此时真正卖出的是散户,散户手中股票有限,而且操作思想不统一,成交量必定萎缩(我们还可以根据成交量的萎缩程度去判断主力手中股票的多与少,如果主力手中股票多,通过大阴线吓出的散户非常少,成交量就会萎缩,而且会迅速萎缩到地量)。如果是主力在出货,因为主力非常清楚大阴线出现后对追涨散户心理的影响,当他采取如此方式出货的时候,一定是很有把握在这一天里出掉很多股票,或者有办法恢复人气。总之,如果是主力出货形成大阴线,往往就是主力的全力出货,成交量必定放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