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棵茜草
一棵茜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赏析

(2014-09-23 08:32:05)
标签:

育儿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赏析

   这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童话故事,梦幻的巧克力工厂、精灵般的威利·旺卡先生、神奇的电梯,无不让人欣羡和憧憬。这个故事让我们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关注到了“梦想”与“家人”的话题和工业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查理·巴格特”展开的。影片名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主人公自然而然应是“查理·巴格特”和“威利·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查理幸运地得到golden  ticket并和其他四个小朋友奥古塔斯、维卡露、紫罗兰、麦克·蒂维参观巧克力工厂。他经受了旺卡的重重考验成了最后的winner——旺卡把整座巧克力工厂送给查理。以时间为线索的单线型结构使影片的叙事十分清晰,而其中插叙的“巧克力工厂的发展史”、“查理父亲的工作”、“旺卡和父亲的纠葛”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人物更加鲜活。最重要的是插叙部分,它充分说明了影片试图阐明的人生母题:人与梦想。

    “说白”在这个影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整个故事都是由“说白”串联而成。影片的“说白”具有多样性,包括“旁白”、“对白”、“独白”。故事开头是一个“画外音”介绍:“这是一个平凡小男孩的故事……他叫查理·巴格特”,他并不比别的小孩跑得快,也不比他们强壮或聪明。他家不富有,没背景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其实他们家温饱都成问题。”此时,旁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承担了重要的“叙事者”身份,舒缓的语调传递了这个故事的基本信息。片中有约瑟夫爷爷在与家人的“对白”中,自然地引出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在旺卡的糖果店工作,旺卡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天才。十五年前旺卡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工厂。还有印度王子让旺卡用巧克力制作了一个宫殿的故事。这个糖果天才的故事不仅让观者对旺卡有了初步地了解,更让查理产生了要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强烈欲望和懵懂的梦想。片中还有旺卡介绍“奥柏伦柏人”的“旁白”和查理询问旺卡“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事”的“对白”。一次次的“说白”让影片中的人物渊源和内涵层层剥笋般豁然开朗。

    谈及人物,查理的性格特点是避不开的话题。影片中的查理虽平凡、贫穷,但是他却乐观、知足常乐、善于分享、有责任感、与人为善。故事开头的插叙介绍了查理的父亲在牙膏厂上班,工作时间长薪水却少得可怜,偶尔会有意外的“惊喜”。这惊喜竟然是牙膏盖的次品,然而这却是查理最大的“惊喜”因为他收集了很多盖子制作成了“巧克力工厂”的模型。这也暗示他心中的梦想。查理安于这样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找到生活的理想和乐趣。查理也善于分享,他将父母买给礼物旺卡巧克力分给所有的亲人——四个老人和父母。分享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查理对家人的爱。同时,他又是具有很强责任感的孩子。当查理在饱含期待中拆开第一块巧克力时,他是多么失望;在约瑟夫爷爷帮助下他买到第二块巧克力,这时多么希望那一刹那金奖券能够出现。可是,这次等待他的又是失落;第三次查理幸运地捡到10块钱竟意外地得到梦寐以求的金奖券,他飞奔回家难以掩盖心中的激荡。一次次的失望能让我们触摸到查理追求梦想那滚烫的心。可是,当“金钱”与梦想发生冲突时,他决定放弃梦想——将金奖券卖掉。因为这张金奖券能换500元甚至更多,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无疑是久旱逢甘雨。这张金奖券能够换来家人富足的生活。正是对家人的责任与爱促使他打算放弃这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机会”,正如乔治公公所说:“只有傻瓜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可是,为了家人查理宁愿做“傻瓜”。看到这里,拨动心弦的是查理那“有爱”的心灵。

    然而,这个社会培养的人却是“畸形儿”。与查理一起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奥古塔斯、维卡露、紫罗兰、麦克·蒂维其实是这个机械化社会培养出的不同类型的孩子。我们不免会拿这几个孩子与查理进行比较。奥古塔斯是一个贪婪的孩子,百分百的“吃货”。而维卡露则是典型的“富二代”。一说到女儿要金奖券,父亲便买下所有的巧克力,所有的工人都停下手头的工作拆巧克力包装纸,而且整整拆了三天。父母的娇宠溺爱导致这孩子任性、媚俗。片中她要求父亲买下旺卡工厂受过训练的小松鼠,其中一句台词令人瞠目结舌:我家里只有一匹小马和两条狗,四只猫、六只小白兔、两只鹦哥、三只金丝雀、一只绿鹦鹉、一只乌龟……和一只笨颊鼠。我要一只松鼠!当父亲打算用钱来买一只时,她便迫不及待自己去抓。维卡露与查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金钱至上”的媚俗态度也深深影响了这个“骄傲的公主”。而紫罗兰则是一个自负、争强好斗的孩子,她说“得大奖的一定是我”、“我是天生的赢家”。紫罗兰和维卡露一起手挽手走在进入工厂的廊道上说要做最好的朋友,可是她们满脸写着“口是心非”。当然,这离不开母亲的言传身教。当好胜心强的紫罗兰吃下旺卡的口香糖时,她变成了一颗巨大的蓝莓。而她的妈妈是这样说的:“蓝莓不可以做我的女儿,蓝莓怎么参加比赛?”其实,在母亲心目中紫罗兰只是争名夺利的比赛工具,有何母子亲情可言?小男孩麦克·蒂维是自以为是的孩子,小小年纪却被所谓的专业术语“量子”、“元素”、“价值”所包围,缺乏了一个儿童该有的纯真,没有丝毫想象力。来到巧克力工厂,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毫无意义?”最后他也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态度、观念无不影射在孩子身上。

    在这个机械化生产的工业化社会,人与人互相倾轧,是“人吃人”的社会。就像旺卡说:“文明社会不允许人吃人。”其实,影片无论是从情节设计、画面色彩,还是镜头视角无不投射了这冷酷、冰冷、严肃的社会。影片播放伊始,整个画面便充斥着飘飘洒洒的白雪。雪给人寒冷、孤寂的感受,整个画面色彩暗淡。继而用仰视镜头拍摄了巧克力工厂巨大的烟囱,从工业化生产冒出的黑烟中镜头推进了巧克力的自动化生产全过程,直至装箱分配 。通过累积式蒙太奇,呈现了机械化生产线的快捷高效。但是,一个俯视镜头拍摄了整个城市的整齐划一、拘谨,加上皑皑白雪,就有了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般寂寥之感。这一连串镜头事实上也暗示机器取代人之后的工业化社会缺乏人性之美。然而,通过旁白,画面转到了查理破旧的家。参差不一的篱笆、整体倾斜几乎面临倒塌危险的小屋、袅袅炊烟显然与巨大高耸的烟囱、鳞次栉比的楼房格格不入,倾斜的屋子与城市“相背”,有逃离之状。它似乎是这整齐划一的城市里的一个疮疖。总之,它“不属于”这个城市。但是,在这昏暗的黑夜,唯独这个小屋闪着灯火氤氲,给人温馨的感受。这似乎也暗示着在这个平凡的家里却有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与这四个孩子相比,查理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温暖、充满爱的家庭。片中我们常可以听到暖人心田的“人话”:乔治娜婆婆鼓励查理说“Nothing’s  impossibile——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乔治爷爷在查理打算放弃金奖券劝道:“只有傻瓜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约瑟夫爷爷偷偷拿出自己的“私房钱”鼓励查理买巧克力……家虽小,情意浓。巧克力只有一小块,但人人能尝到一口;父亲下岗,查理愿放弃梦想减轻家庭负担;旺卡将整个工厂送给查理,但唯一的条件却是抛下一切包括家人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家人……

    这不得不使我们直面“梦想与家人”的话题:当家人和梦想发生冲突时,如何抉择呢?旺卡选择了“梦想”,选择了“独来独往”,他说:“我没有家人,但有非凡的成就。”在物欲横流、人食人的的社会,抛弃亲情、友情的“追梦者”也许是“成功”了,但失去的更多。而查理他教会了威利·旺卡学会了爱:“他们只想保护你,因为他们爱你。”这使旺卡回到了二十多年不曾去过的家。而他的父亲依然认得儿子的“一口好牙”,这彻底地融化了旺卡冰封已久的心。旺卡得到了最好的礼物,那就是家人。有家才有爱,有家才有梦。“家”与“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最后一句话更令人回味无穷——甜美的人生莫过于此。

    影片紧扣主题“有家才有梦”,不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孩子查理,也让我们对“追梦”有了新的看法。唯美的画面、轻松幽默的歌舞、富有人生哲理的对白都让我们懂得了导演所表达的中心。这,便是我最欣赏的地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