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多的宝贝依恋妈妈正常吗?

标签:
依恋亲子关系心理健康儿童心理毛绒玩具幼儿园育儿 |
http://s10/middle/8b90ed3fgb86acc7f4d09&690
心理妈妈育儿手记——两岁多的宝贝依恋妈妈正常吗?
文 杨岚(小兔汤姆儿童之家园长,青未了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毛绒玩具的狂热爱好者
圆圆是我所见过的最喜欢毛绒玩具的孩子。她不但经常拿着几个毛绒玩具对话、过家家,最近更是走到哪都要拿着一对儿。昨天是两只兔子,今天是一只袋鼠+一只兔子、两只长颈鹿,然后是两只狗(这些毛绒玩具都是爸爸买的,爸爸也是毛绒玩具的狂热爱好者)。
从前,她经常说这是兔子妈妈和小兔子,如今她则说是兔子爸爸和兔子妈妈。
圆圆最近很黏我。说实话,这让我很心烦。因为她,我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就要减少,有那么多的事要做,要想办法,心里很急。我总是想:“别让她看见我,让别人陪她玩吧”。我的烦躁虽然不表现出来,但孩子以她的敏锐迅速地扑捉到,于是她更加焦虑。
心理妈妈解析:
在接触过心理学的人看来,圆圆的言行当然具有象征意义,是她内心世界的反应。不过,不同的人从现象看到的本质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只能说是在猜,试图在理解她。
自从我准备小兔汤姆儿童之家幼儿园,两三个月了,我和圆圆在一起的优质时间少了,也就是很投入地嬉笑玩耍,没有干扰地倾听她,这样的时光少多了。而且圆圆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幼儿园的新环境,新保姆,来幼儿园的很多人……她感到原来熟悉的宁静被打乱,于是感到不安。
毛绒玩具给孩子的感觉类似母亲的柔软和温暖,是不少孩子(甚至成人)的依恋物。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将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从母亲身边抱走,给它们看两只铁丝母猴。其中一只铁丝母猴上安置了一个奶瓶,另一只铁丝母猴被包上毛茸茸的面料,但是没有奶瓶。渴望母亲的小猴儿竟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尽管后者不能提供奶水。
可见宝宝对触摸、情感的需求胜于对吃饱肚子的需求。越是幼小的宝宝越需要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长时间的陪伴和关注。喜欢毛绒玩具的孩子是感情非常细腻丰富的,对妈妈的依恋很深。圆圆毛绒玩具不离手,象征着她热切地需要亲密,因为现实中满足不了,所以拿替代物来满足。
最近玩毛绒玩具时爸爸角色总是出现,我起初感觉是她长大了,需要爸爸,因为爸爸会带来比妈妈更刺激更有趣的体验。但是转念一想,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认为从妈妈那里得不到所有需要的亲密,所以向爸爸寻求(最近也经常想念姥姥,一周不去姥姥家就要念叨)。
两岁到三岁的孩子仍然依恋母亲,这很正常。不过也要看到,她对外界兴趣也与日俱增,并且她渴望独立自主。这时遇到挫折,她可能会返回到更早的心理阶段,试图得到妈妈的援助。每个宝宝都需要经历一系列小小的挫折才能长大、独立、发展出新的适应本领,非常必要,无须回避。不过陪伴宝宝长大,我们需要拿捏好挫折的度。
柳暗花明,孩子总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喜悦
圆圆刚到幼儿园的时候最令我和其他老师头疼的是拉裤子,每天一次,尿裤子更是好几次。接着又出现不喜欢洗手、洗澡的问题(我在前面《警惕医源性心理伤害》中谈到了原因),还不自己吃饭让妈妈(就是杨老师)喂。圆圆成了幼儿园最不乖的小孩儿。
我很害怕圆圆哭。冷处理的办法我知道很管用,但是在幼儿园,她哭闹很影响气氛。长时间的哭闹又容易让外人认为我们对孩子们不好。所以在幼儿园我尽量满足她的无理要求。
我想出一个办法,让她划分出空间,不同空间规则不同,角色不同。以下是我们曾经的若干次对话。
我:“在小兔汤姆儿童之家,要叫杨老师,不要叫妈妈。”
擅长举一反三的她接着说:“在家里可以叫妈妈。”
我:“在小兔汤姆儿童之家,不能抱着,要领着。”
圆圆:“在家里能抱着。”
我:“在小兔汤姆儿童之家,吃饭前要洗手。”
圆圆:“在家里吃饭前不用洗手。”
我晕……
后来在幼儿园里,每当我提醒她不要叫妈妈,她会接着话茬儿说:“要叫杨老师。”每当她要求抱,我说:“在小兔汤姆儿童之家不能抱。” 她会接着说:“要领着。”看圆圆心里多清楚!
最近圆圆的进步可大了!早已不拉尿在裤子里,不用抱,吃饭也不用喂,会用勺子了,还主动自己洗手。真难以想象她跟前一段时间哭闹的样子!有时我出去办事,圆圆能离开我,与陈老师和李老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上一整天。看到圆圆的进步,我太高兴了!
心理妈妈解析:
圆圆遭受挫折后,出现了典型的“退行行为”,即表现得像个比实际年龄更小的宝宝。每位母亲遇到孩子这样的行为,都会感到着急:“我家孩子比同龄孩子显得幼稚,多难为情啊!”。做母亲的第一感受是失职,丢面子。其实,孩子的推行行为很可能是暂时性的,此时不要上网查那些所谓手到病除的行为主义疗法,因为孩子的行为是在提醒妈妈:看看我吧,我需要你!
如果我们只看到行为,看不见背后的动机,那我们就不是孩子需要的好妈妈。相信孩子,有你的理解和引导,问题解决了,需要满足了,TA终究会回到发展自己的轨道上来。
“不可以小姐”
2012年1月10日
最近,我给圆圆起了个外号——“不可以小姐”。“不可以”成了她的口头禅,小这么小的孩子嘴里说出听起来真逗人。她曾经爱说“不”,后来是“不行”、“不要”,现在成了“不可以”。最近这些天有些退步,在幼儿园自己能做的事又让我帮助了,比如洗手、擦手、用纸巾擦嘴鼻子眼泪手、吃饭……她觉得有我伺候着就是和我在一起,很幸福!
我最近有点心累,所以没有力气对她强硬,只要不过分就尽量顺着她,后果是助长了她,成了习惯。圆圆爸爸说:“你对她说话要坚决”,陈老师说:“你已经被她控制住了”。我看着圆圆怎么看怎么可爱,真是狠不下心来。
小家伙狡猾大大地。我有时不答应她,她不像从前那么拼命地哭啦,对自个心疼着哪!我常常觉得和圆圆有一种默契,我们俩不会较劲。
心理妈妈解析:
圆圆“走两步,退一步”,主要原因是我们同时出现在幼儿园里,她认为我的角色是妈妈不是老师,虽然我早就提醒过她划分时空,在幼儿园应该怎么举止,圆圆心里都知道。但是这招儿看来不长久,既是因为我坚持得不彻底,也是因为两岁多的孩子自制力有限。
我遇到的主要是角色冲突的问题。即使大人也经常对角色冲突感到不舒服。比如既是上下级又是夫妻,既是师生又是情人。在我们的内心,优先希望对方担当亲人的角色,因此对TA的情感期待很高,得不到满足时感到失望和气愤。
因此要尽量减少角色冲突。由于儿童理性少、自制力差,所以更要避免角色冲突。我总结出一句话:“在幼儿园里,有她没我,有我没她”。看来,尽快找一所我和圆圆都满意的幼儿园转过去,是当务之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