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教学模式1
(2011-09-16 19:45:44)
标签:
育儿 |
小学语文导学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方案
(讨论稿)
一、模式建立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模式的理念基础
1.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适应现代社会、科技、教育发展对教学的要求,特别是适应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培养的要求,主张重视对“学”的探讨和研究,强调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以学为目的去教。导学教学模式,试图从“教”的模式向“学”的模式转变,以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为主线,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喜欢语文,主动学语文。
2.现代教育整合理论
现代教育中所强调的整合,就是通过对不同学习内容与学习支持策略的有序组织与优化配置,并进一步与学习者形成适应性关系,使学习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与效果。本模式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整合,一方面课内、外整合,超越课堂,摒弃语文学习囿于课堂的弊端,构建大语文观;另外,将语文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状态,加强各项内容之间的沟通和互补。
3.《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到“方法”,如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本模式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策略的研究,关注阅读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学会学语文,学会用语文。
三、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喜欢语文,会学语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单纯的研究教学设计向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习策略转变,将“教语文”和“引导学生学语文”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3.构建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四、实验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导学模式中包含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五个领域的具体操作模式各自独立,又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开展实验时,一定要深入领会,整体思考,全盘设计,以学定教,以学定导,有序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2.针对性原则
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遍有效的模式,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在实验中,要避免程式化、教条化,针对自身教学实际,有所遵循又要敢于创新,有模式而不惟模式,灵活运用,以发挥模式的最大功能。
3.发展性原则
模式可以被建立或被检验,也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在实验中,要本着发展的原则,在此方案的基础上有所完善,以增强此模式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更广泛地应用于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和教师实际。
五、模式的内涵界定和操作要点
导学教学模式,即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使学生爱学、会学语文,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一)写字“看说写”教学模式
“看说写”教学模式指引导学生写字要一看二说三写,先观察后交流再动笔写,从而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获得写字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写字。具体操作如下:
1.看。学生仔细观察汉字,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情况,想一想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字的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说。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尤其交流写时应注意什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规范表达汉字的相关名称,或肯定,或强调,或纠正,与学生一同发现汉字的特点,为写夯实基础。
3.写。学生首先试写一、两个,再与其他(如教材、同桌写的字、老师范写的字)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还有不足;最后练写。教师要充分发挥范写的作用,范写应在学生“说”之后;范字的选择应典型,重点是难字和易错字;一边范写,一边强调关键处,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关注写字卫生,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优点,激发学生写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练写不求多但要精而有效。写字指导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二)阅读“四读”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如下: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圈划生字,借助汉语拼音及工具书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和印象,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比读、合作读、选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了解学生识字学习情况,交流识字方法。建议把圈划生字
、扫清字词障碍等安排在课前预习阶段,课上再交流、质疑。
2.精读品悟。学生细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字形,理解字义,品位语言,开展字词训练;围绕重点句段,抓住关键词,针对疑难问题展开阅读,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和体会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要把词语理解、感情朗读、内容解读和体会写法等语文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切忌各自为战和顾此失彼;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规律、教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看法,鼓励学生研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适时批注,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回读赏评。学生回读全课,深化主题,加深理解;欣赏或背诵精彩片段,吸收语言精华,积累词语;总结文章的表达特色,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潜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感悟其好处;进行小练笔等。教师要把握整体,梳理全课,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并推荐与课文主题、作者、体裁等相关的阅读材料,推进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安排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后实践活动。
4.拓读升华。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即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运用和巩固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第二、三学段写读书笔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验读书的乐趣和读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注重课外阅读的检查、交流与评价,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交流读书方法。可以每月安排一次阅读指导课或读书交流会,开展阅读交流、新书介绍和读法指导等活动。
模式操作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读的形式要多样,指导策略要合理。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注意采取丰富多样的读,如自由读、推荐读、分角色读、齐读、表演读、配乐读等,重视各个学段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古诗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要把范读贯穿在各环节始终,随机在语音、语调、速度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相机指导;读的时间要保证,切忌蜻蜓点水;注意采取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比较、联系生活实际和积累、角色换位、引读、体会人物内心、抓标点符号、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
第二,把握学段和课时要求。第一学段将读和识字紧密结合,读识同步,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过程中反复与生字见面,提高识字效率;第二、三学段将读和写紧密结合,时刻关注揣摩和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如修辞、布局谋篇等。一般情况下,第一课时要把重点放在初读感知上,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二课时放在精读重点句段上,围绕主题开展深入阅读。要以学情为主合理分配课时内容,并尊重文本的特点,忌臃肿教学。
第三,合理提问,有效追问。设计好引领学生读书的问题,通过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让学生自主读书,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适时、有针对性地追问。一定要避免用繁琐的问题牵引学生阅读。重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四,重视学法。包括预习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等。尤其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第二、三学段要把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找准它们的结合点,教学时或明或暗,明即在学习课文伊始便提出写法,以此为主线开展阅读活动,体悟作者是如何进行写作的;暗即潜移默化地随机进行写法的体悟。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要呈现不同的学法。如古诗词、文言文教学、名著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文意,重在感知古代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欲望;长文要重视略读、快速默读和浏览等。要要加强学法的实际运用,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