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作业研究案例
(2011-10-16 18:28:58)
标签:
转载 |
分类: 研修资源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练习二》(千米的认识)作业研究案例
教材中的练习二可按基础训练、展开应用、拓展延伸三个层次进行处理。
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部分
以练习二中的1、2、3题为主。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动速度有一定的认识。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两道题用于例4“做一做”之后,能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在生活中具体应用,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知识。而第3题则是用于例5“做一做”后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千米与米间的单位换算。
第二个层次:展开应用部分
以练习二中的4、5题为主。这两道题是对“千米”知识的综合应用。第4题,安排了学生熟悉三组生活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图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并了解所选出行方式大概所花的时间,安排了这一估算时间的环节,
第三个层次:拓展延伸部分
我们可将“千米”知识适当的向课外延伸。练习二中的第6题,是一个星号题,主要是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
“千米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课本第7页的例3、第8页的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并完成第9页练习二的第1、2题。第二课时教学课本第8页的例5及“做一做”,完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及第10页的第4、5、6题。
2、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身边的数学。
“千米的认识”看起来似乎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很不容易。若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则会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练习二中习题充分利用了“千米”应用于生活中资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知识。
如第1题了解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可通过教师导语:步行、骑自行车、坐汽车、乘飞机,能给这四种出行方式的速度排一下顺序吗?相信学生很快能够判断出来。接着提问: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每小时约走4千米。那么你知道骑车1小时、坐汽车1小时、乘飞机1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吗?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进行反馈。
第4题中三组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图中,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联系第1题中几种不同出行方式的速度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练习二第4题中,了解所选择的出行方式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去植物园若选择步行,则可根据走1千米的路大约要用15分钟,3千米就是3个15分钟,所以大约需要40多分钟。若坐车去按汽车的速度每小时80千米计算,那每分钟大约走1千米,3千米大约需要3分钟。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第5题找出相距1千米的两地,这道题准确的相距1千米的路线,那就是从邮局到体育场(公园),途经学校、医院,(或途径少年宫、医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可以有不同的路线,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找出大约是1千米的路线。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学校到邮局不到250米,差不多有200米,所以从学校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公园)也大约是是1千米。
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考虑,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练习二第4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如去距离3千米的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而去距离1200千米的黄山可选择坐汽车去,也可选择坐火车去。
第6题,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