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经注》滱水解读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史地 |
( 滱水
(高氏山今即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古时所称恒山指河北曲阳西北大茂山)
(古代恒山山脉涵盖很广,恒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以滹沱河划分,《尚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沤夷最早出自《周礼职方氏》,指并州两川:1.大同盆地今永定河“沤夷”说:麻;菅草经过“沤”可用其纤维织麻布,大同盆地过去为古湖是天然的沤麻池,又今管涔山出“菅草”古称“菅涔山”是天然的织布原材料产地,因此古时一观点认为大同盆地为“沤夷”。2.灵丘县今唐河“沤夷”说:以东汉班固称今唐河为“沤夷”,郦道元持同观点)
(温泉水今从南北坡头村指汤头村古河,此地北魏时有温泉宫)
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
赵武灵王在推翻其子赵惠文王的政变中失败,被饿死于沙丘台(位于今邢台平乡县),被远葬在灵丘县。秦始皇也病死于沙丘台。
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败齐
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
山,
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
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㴑,每出是所游艺焉。
(《御射碑石》于今觉山寺村北,城头会西,毁于宋朝,1994年发掘并复原。公元461年二三月,北魏文成帝拓跋乌雷南巡河北平原,返平城经灵丘南灵丘道,弯弓射箭,箭飞跃过笔架山豁口,箭飞500米,无人能及,故留《御射碑石》)
(嘉牙川应指走马驿村南)
(从北白石山至走马驿河水称五门水北入唐河)
(关水:今古北岳国家公园南水石沟至东关河水)
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御坐为祭祀北岳大帝的行宫遗址,上述为古北岳国家森林公园;大石峪景区山峰景色)
(上曲阳县:秦于公元前221年置曲阳县,西汉文帝于公元前179年,改称上曲阳县,在今曲阳县城西2公里处)
(大岭水为今下赤水村西来河水)
(两岭溪水今为保定西洼岭于白草坨两山岭中间山谷河水,于鹤峪口村入唐河)
(悬水今称清水河,发源于涞源白石山麓及东部广昌岭。有白石山,黄草安岭,老爷岭共四源头汇成今称北岭子沟水也称清水河,在花家塔村西,南入唐河)
(南、北洪城村为古鸿山关)
(现今认为左人城今唐县西雹水村,但清朝《唐县志》也认为有误,我认为应在东唐梅村附近北阜,这里到双峰峪,李家沟,张家庄村一带有环山,两面环水,四面环山,为天然的屏障)
(中山城即中人城:位于今唐县西北店头乡的封庄村;宋庄村;北城子村一带,今封庄村南中山被开山取石面目全非了)
(此雹水今称逆流河或倒流河,出自古中山城中部,流经北城子村,北店头村,西南流在明伏村南入唐河)
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
(马溺山今称嘉山,马溺水今杏树村北河道)
《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
《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都亭村)。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
阚駰《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定州),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駰所说北则非也。
《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絶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尧山今顺平县西伊祁山)(皇甫谧,215年-282年,东汉文学;医学史学家,著有《历代帝王世纪》等)
《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记》之说为失。
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疎罔。
又于是城之南如东十馀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今唐县东北高昌镇),或望都之故城也。县在唐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郦道元考察认为高昌城东孤山为庆都山,这一观点后被历朝代沿用。今唐县东北高昌镇东孤山被开山炸石毁坏,此山郦道元认为是都山)
《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所居,故县目曰望都。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以固之。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淫昬康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治所为定州),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397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拓跋圭天兴三年公元400年,北魏打败后燕,进军入主冀北,开始了主宰中国北方130多年的历史开端),改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耿伯昭即耿弇劝叔父耿况归顺刘秀,在此与刘秀合兵,并助刘秀统一天下)
(以上郦道元大篇幅从历史记述,结合调查论证尧山及望都山的位置,纠正历史误处,确认相应位置及记述及相应历史)
《地理志》曰:卢水出北平,疑为疎阔(太远);阚駰、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卢奴城(今定州是)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馀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山王故宫处,台殿观榭,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宫,开四门,穿北城,累石为窦(洞),通池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利刹灵图。池之四周,居民骈比,填褊秽陋,而泉源不絶。暨赵石建武七年(341年),遣北中郎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兴复宫观,今府榭犹传故制,自汉及燕。池水迳石窦,石窦既毁,池道亦絶,水潜流出城,潭积微涨,涓水东北注于滱。滱水又东迳汉哀王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
(郦道元描绘了今定州东汉末期中山简王刘焉于公元39年封王,公元54封中山简王并建王宫,王宫的规模,以及遗址的状况。公元341年后赵暴君石虎又派将始修复扩建宫殿,前燕灭掉后赵在此建都)
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迳恒山下庙(《元和郡县志》载在曲阳故城西四十步,今有北魏时期的北岳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其水又东迳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迳上曲阳县南,又东迳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迳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当时唐河在定州东南石板村与孟良河<长星沟水>交汇)
(安憙县治所在定州东南30里今固城村,唐河因于1725年;1801年两次大水已改道北移)
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憙。
《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憙。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柱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水渀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
(古安憙县城墙角下压有积木,这是在城墙地基土层下面的,洪水冲垮河堤,冲到将城角,地基下的木头堆显露出来,这是唐河过去洪水从山上冲下来淤积于此的。在公元400年左右的后燕时期还可以见到积木)
《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后隶安憙。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解渎亭在今安国市区东北9里处,在解渎亭西滱水一分为二,主流继续东北流,支流东南流,经任丘城南,安郭亭南汇入滹沱河)
《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自河间分属博陵。汉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130年),更为侯国也。
《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
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晋太始年复为郡,今谓是城为野城。
《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逻。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
(阳城县:位于清苑县城西南20公里处阳城村,地处九龙河北岸,古有阳城淀)
诸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寔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緑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
《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届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
《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传记,无闻此处,世代云远,异说之来,于是乎在矣。
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
《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汉高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字甚多,曰:壮哉!吾行天下,惟洛阳与是耳。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更名顺平。
(苏水辩:《完县县志》载苏水即今曲逆河支流一支,发源于伊祁山西北,我认为今自中峒龙村;水头村;坛山村三股水源在南固城村汇合后称苏水,而今经放水村的放水河应在当时应纳入堀沟水范围)
《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阳安关,盖阳安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阳安扩(应为今顺平县西北安阳乡)。
《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阿(缓坡)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
(公元前350年,魏国,赵国曾联合伐燕,战领不少土地,魏国在今保定西建造夏屋城,但夏屋城被赵国领土围困,飞地难以控制,后放弃。)
《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蒲阳河南)。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阴焉。(汉章帝于公元88年2月30日去世,生前从洛阳北巡古北岳恒山即今大茂山应在公元前86年)
故《地理志》曰:蒲水、苏水(苏水伊祁山南河流),竝从县东入濡水。又东北迳乐城南,又东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矣。《春秋·昭公七年》,齐与燕盟于濡上。
(今涞源白石山东有五回岭,是漕河的源头)
(北宋摘录《水经注》原文:委折五迴下,望層山若蟻垤也,下有三碑,即後魏所立。文云:‘皇帝大延元年,車駕東巡,援弓而射,飛矢逾于巖山三百餘步。後鎮軍將軍定州刺史樂良公乞文于射所,造亭立碑,中山安喜賈聰書。五迴山南七里有鬭雞臺)
《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水。
《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博,今不能也。
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在徐水釜山下),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迳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徐水)故城南,王莽之朔平县也。(曹水发源于釜山下的曹河泽
(祭隅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侯,置樊舆国,建樊舆城。后因樊舆王之妻死于此城之隅,又称祭隅城,后演变为御城。在保定东偏北18.5公里处,西晋时在改置乐乡县)
《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满城),东至高阳(今高阳县)入于博,又东入滱。
《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滱是也。
《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今安新县安州镇)也。
《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
(公元前247年,燕国、赵国协议置换领土,赵以龙兑<今满城东北>;汾门<今雄县东>予燕,燕以武阳、葛城予赵,但最终没有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