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勋系列三十三---蒋勋说红楼梦精彩语录(第四辑)

(2015-02-24 10:02:12)
标签:

文化

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精彩语录(第四辑)

第31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从第一回开始我就许诺,就这样跟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红楼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一部好的小说在启发人生的领悟方面,真的可以历久弥新,虽然小说本身的故事是固定的,可是因为你个人的人生经验的变化,这些故事能提供完全不同的启迪和思考。文学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它要求写作者不能只注意情节的铺排,更要注意故事与人生的对话和互动。

▲《红楼梦》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是因为它所提供的人生经验只是现象,就像一个球状物,能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东西。

▲《红楼梦》改编的电影、戏剧、连续剧都不怎么令人满意的原因,它们通常很难拍到我们觉得最重要的部分,那些部分恰恰是没有重大事件发生的琐碎细节。

▲《红楼梦》不是一部伟人传记,只是一部“人的传记”。一个人的生命里最真实的部分,集中体现在那些好像用橡皮擦都擦不掉的记忆里,这是《红楼梦》给我的一个指引。《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充满了擦不掉的空间跟画面,正是它们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人最大的谦卑莫过于能意识到身边所有的人你其实都无从判断,能明白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文学创作最大的领悟就是彻底的谦卑,它意味着你看到一个生命,虽然不能理解,甚至并不认同,可是你却明白和尊重他的方式生活。

▲好的文学一定会触到人性的根本,由此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中,我们都不敢扮演“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角色;可是在文学里,它会鼓励你为实现自己心灵的美放弃很多现世的名利。

现世所有人都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我”想要的,而只是大家认为你应该要的,你考第一名,上第一志愿,拿高薪水……所有人都认为你这样做才是对的,可是有一个弗洛伊德讲的“本我”,却很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活过。

▲黛玉的感觉有点像佛家,她觉得如果花开到最后会有谢,不如根本就不要开。佛家讲的“涅槃”和“不受后有”,就是说要跳出轮回,不再要将来,因为只要是人,就有生老病死,而跳出轮回的涅槃就是“寂灭”,是四大皆空,这个“空”是今生、来世都不要了。民间对涅槃的理解多是误解,认为它是生命的圆满,其实涅槃恰恰是什么都没有。

个性如此不同的两个人成为知己,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眷恋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认为情这么深,将来会难过,不如不要开始;另外一个觉得情这么深,就让它开始,只是希望它能够维持久一点。这是对情得解释的一体两面。

▲《红楼梦》给我们的最大提醒是,人一定要保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才不会觉得委屈。人要到一定年龄,才能读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为撕扇子是个象征,只有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一生才值得,这是《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主题。

▲宝玉说:“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举目望去,社会上拥有权力、财富的人有多少?可有几个是真正开心的?到最后你会心生悲悯,我想,那也是《红楼梦》的悲悯。

▲《红楼梦》中的童年回忆让作者觉得特别美好,那个世界中没有界限、没有差别,可以任意扮演各种角色。

▲《红楼梦》需要细看,恐怕只有经过一定历练的人,才能懂得《红楼梦》中这些细微的人情。

▲表面上看,阴和阳似乎是对立的,可在《易经》里,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的一体两面。正中有邪,邪中有正;爱中有恨,恨中有爱……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绝对的。《易经》的核心就是解释事物周而复始、循环轮转、此消彼长的规律。

▲我非常希望大家读《红楼梦》时可以从中读到更多的细节,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才能意识到作者穿针引线的功夫有多么惊人,任何一个小小的针脚,他都不放过。三十一回从史湘云与翠缕说阴阳,到结尾处的湘云捡到了麒麟,都是不着痕迹的铺排和暗示,给人天衣无缝的感觉。

 

第32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红楼梦》总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人物性格的某种特征。它们是人的多面性的体现,很难说它是好是坏。

▲《红楼梦》里有很多类似的对比:人活着,一方面要看重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珍惜我们自己看重的价值。

▲宝玉身上有一种厚重的人情,当这种人情跟现实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对它的坚持就变成了“怪癖”或者“痴”。

▲“物”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物”里面要有人情才会觉得亲。

▲我觉得《红楼梦》里用得最好的就是动词,我们常说“拿”起东西来就走,很少会说脚“拿”起来就走,可是这个“拿起来就走”很传神,表示一点都不迟疑、不犹豫。

▲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永不妥协,可实际上如果你跟每一个小孩都说考第一名,那谁来考第二名?所以我们说的那些貌似鼓励的话中,有很多不真实的成分,最后它们就变成了大人世界里虚伪的应酬和客套。宝玉完全把这个东西看穿了,觉得那些应酬、客套里没有一点点真实的对人的关心。

▲假设你有一天听到朋友在很多人面前说:我朋友才不像你们这样子!你大概也会掉眼泪吧?因为他非常懂你。《红楼梦》讲的情深就是这种互相不需要任何解释的“懂得”。

▲只有“深情”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情到深处是不需要寄托在那些有形的东西上的。

▲大家可以试试看,在这个世界上找个人,对他说一次:“你放心。”这是《红楼梦》里很惊人的表达,长久以来,他们明明彼此相爱,又是知己,却始终没有用真心相待。

▲禅宗公案里面,常说的其实也就是“你放心”三个字,它告诉你,是你自己制造了很多焦虑和纠结,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严重。人生所有的“贪、嗔、痴、慢”都是由“不放心”而起。

▲这里很有趣,如果用禅宗的说法这叫“机锋”,就是有话不直接说,而是点到为止,这个“放心”就像针灸一下子扎准了穴位,说到了点子上。宝玉说你的忧郁、悲凉、幻灭,都是因为你没有放下那个心,总觉得没有安全感,整天生气流泪,才把身体搞得一塌糊涂。

▲每一个的爱,表达的方式都不一样,袭人觉得把宝玉梳头、洗脸、吃饭、冷热都照顾到就是“爱”;对黛玉来说,爱是要还上辈子没有还完的东西。

▲我们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真情,全看你是从“丑祸”的角度还是从“真情”的角度去打量一件事。唐玄宗爱上杨玉环,在史书里是丑祸;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就变成了真情。文学的最大好处是这两个角度它都会写到,作为读者,你拥有很大的自由去进行阅读的诠释,这是《红楼梦》最有意思的地方。

其实人最大的反省是来自于对生命的“不忍”。表面上看,宝钗成功地安抚了王夫人内心的不安;可从更深的层面看,王夫人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反省、检讨自己了。本来修佛的意义是在于对所有生命的不忍,可这个“不忍”被宝钗糊弄了一下就消失了,宝钗的圆融常会让人觉得害怕,一个人的死亡带给王夫人的那种不忍和反省,就这样被她轻而易举地转换掉了。

▲宝钗在现世里有很多的纠缠,她的所谓设计和安排的结果是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生命里最可贵的直率和真情。宝钗处理事情就是“交割”,你也可以说她很理性、很世故、很大度。一个人没有真情的时候其实就是“交割”,在每件事情上衡量轻重,人与人之间只是利害关系,这样的人生大概也蛮可怕的。

 

第33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我想《红楼梦》可能是缓慢阅读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族群,都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也想给自己选几本可以在一生当中阅读的书,如今,能够让你在家里某个角落,随时边看窗外的风景边细品的书,大概也就那么几本,他们不是消费品,而是我们在缓慢的阅读里能跟自己的人生进行对话的书。这就是缓慢阅读的意义。

▲凡是诉诸感官的东西,无论多强烈也很难持久,好的小说必须具备一种能让人的心灵或者生命沉淀下来的力量。

▲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社会也好,永远要注意其中的受委屈者。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略卑微者,只觉得贾环很坏,可如果我们能找到贾环背后的委屈,就会对他心存悲悯。

▲一部小说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习得对人性的担待。这样一来,当你在社会上看到充满怒气和怨恨的脸的时候,就能体贴到他背后的原因,找到了那个原因,人性的结才能解开。好小说永远不会告诉你说人是天生坏,或天生好的,而是让你看清好坏的缘由。

▲《红楼梦》其实一直在区别两个东西,单纯的、真正的人对人的不忍和悲悯与伦理道德里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东西是截然不同的。本来,宝玉没有必要悲悯金钏儿,可是宝玉却忍不住要悲悯;王夫人此时本该悲悯宝玉,可她悲悯的却是自己,她哭的好像也并不是宝玉,而是她自己。

▲所以《红楼梦》越读,越觉得伦理里的爱很可怕,人在那种伦理里是被分了类的,不再是单纯的对生命的爱。宝玉和黛玉的情怀之所以会让你觉得精彩,是因为他们在看到花落时会写《葬花词》,会觉得花的死亡就是自己的死亡,那是对生命本源的不忍与悲悯。在作者看来,不应该只把爱放到伦理当中,我爱一个人不能仅仅因为他是我儿子,最本质的爱应该是生命对生命的。

▲更明确地讲,作者反对儒家的伦理之爱,因为这种爱有分别心。他强调的是亲子可以是一种关系,而不见得是爱。作者一再提醒我们,有一种爱是生命对生命的,它不属于任何秩序和规范。

▲我们不能说这种伦理不是爱,但是它到最后其实变成了很自私的东西,每一个人都会想到自己将来是不是有所依靠。我一直觉得曹雪芹骨子里是非常反儒家的,他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有一个真情,这个情就像黛玉跟宝玉一样,是前世的缘分,不需要在这一世由伦理来建立,宝玉跟黛玉最后并没有成夫妻,可是他们的缘分是最深的。作者倡导的就是这样的真情,他认为伦理本身不是真情。

▲《红楼梦》其实一直在对伦理提出质疑,让我们开始怀疑伦理到底是什么?儒家的伦理只是你认为的那个关系,你并不见得真疼他,也不见得有体温给他,并不能让他感觉到你是最贴身的一份关心的力量。

▲这种场景是《红楼梦》最迷人的地方,作者要告诉我们真情常常是最孤独的。

 

第34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作者对汉字的熟悉、唯美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可以用浅白晓畅的文字,把对仗、押韵、结构运用得得心应手。从这一回的回目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那种文字的活泼与漂亮。

袭人比较像宝钗,处理事情比较理性;晴雯的个性就比较像黛玉,情感很直接,最后都是悲剧收场。可我们知道晴雯从头到尾跟宝玉干干净净,真正和宝玉上床的是袭人。所以作者很有趣,让你看到一清如水的晴雯含冤而死,而真正有问题的袭人却讲话一派大方,深得王夫人的信任。有意思的是,作者一直在对比,与袭人的理性、稳重不同,晴雯心直口快、古道热肠。

▲《红楼梦》里所有的女性中,只有黛玉能和宝玉默契到这种程度,那种亲,那种爱,已经远远超过我们说的所谓欲望、肉体,它就是一种深情,真有点像前世情缘。

▲黛玉忽然间被打动了,只觉得人世间竟然还有一个这样的知己,了解她的孤独,知道她为这个人的挨打所受得煎熬。很多时候,心灵的苦比肉体上的苦还要难熬。

▲通常,我们读《红楼梦》会觉得宝钗最后嫁给宝玉才是结局,中间全部是空的。其实从某种角度看,《红楼梦》的结局是存在于每个刹那间的,宝玉跟黛玉之间的真心对话是结局;送手帕、在手帕上题诗也是结局。

▲作者真是千变万化,他可以把自己分裂成不同人的个性去写诗。我们知道诗是最难假造的,在座每一个人用字、用句、用情感的方法都不同,有人开朗、有人哀怨,就跟画家的画风一样,一个人一种风格。到三十几回以后,作者把他写诗的才能全部展现了,而这个才能不只是他个人的诗才,而是借着小说里的人物写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诗句。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黛玉的病根就在于她太容易动情了,而且这种深情又过于浓烈。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不断呈现不同的生命领域,而不同领域的差别特别大。黛玉跟宝玉有自己的国度,是别人无法进入的国度,《红楼梦》里最深的孤独就是黛玉的孤独,情到深处,别人根本无法理解。

▲《红楼梦》里很多有趣的东西,只要把它们放到青春期里,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人就是这个样子。作者的功夫在于他写深情写得好,写吃醋也写得好,把所有的人性都呈现得精致、细腻。

 

第35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为什么张爱玲要说八十回以后,她再也不想看了,因为好作家一定看得出来,后四十回里细节没有了。当然,我还是很佩服这个补写的作者,他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好也不容易,可是因为他没有真正体验过富贵,根本不知道富贵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便只能假设一个东西。

▲通常我们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可是读了《红楼梦》,你才会发现人性竟然可以细致到这种地步,你也才知道什么叫爱,爱其实就是有很多的抱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不安和愧疚。

▲三十五回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回,我常常跟朋友讲,《红楼梦》越读到最后,越觉得最精彩的是那些没有大事发生的部分。

▲我一直觉得《红楼梦》传播的贵族文化,绝对不只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指他们的生活有一种品位,这个品位很可能在我们不注意时大量流失。

▲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推广“美”?其实“美”是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来完成的。做出那碗汤的人并不是贵族,而是那些佣人,它需要味觉上的真正敏感和精致;打出这个络子的也不是贵族,而是莺儿这个丫头,所以真正热爱生活、把“美”最后完成的人,是生活在底层的这些民众。

▲有一种爱是深到只有关心,不想让对方知道的。对她(王熙凤)来讲,爱就是一种表演;而对黛玉来说,她的爱宁可不让对方知道。我想每个人大概都曾经历过不见得要别人知道的爱,那些特别想让别人知道的爱,大多不够深沉。

《红楼梦》你越读到最后,越会发现,每一个读者的身上都有黛玉的部分。当然,我们在性格上有人接近探春,有人接近黛玉,有人接近宝玉,有人接近薛蟠。可是读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人性的一个角落,这些角落你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会猛然在自己身上的某个地方发现,比如你在某些时刻,也一定曾经有过像黛玉这么纯粹的、自我完成的爱情。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黛玉不只是一个个人,还是我们所有人心事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跟林黛玉一样矜持、自负。

▲大家这样去读《红楼梦》,就能读出自己身上宝钗的部分、黛玉的部分,其中也一定会有凤姐的部分,我们也懂得怎么去讨好人,也会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这个时候你就不再觉得《红楼梦》里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了,而是变成了喜欢或者不喜欢你自己心里面得这个部分。

▲我相信《红楼梦》就是在讲人生的调配,凤姐也好,黛玉也罢,都没有什么好坏,只是你在自己生命的过程里,要选择什么时候想做凤姐,什么时候想做黛玉。所以《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写这些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写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现在只是读了三十五回的前半段,你就看到了黛玉的孤独、凤姐的热闹、宝钗的大方、薛蟠无法无天里人性的自觉,不要忘了,这四样东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我觉得大家应该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随时检查我的薛蟠在哪里,我的黛玉在哪里,我的宝钗在哪里,我的凤姐在哪里,然后慢慢去摸索怎么来平衡自己身上的这几个部分。

▲薛蟠是本能跟欲望,黛玉则是升华了的孤独的自我。这两个东西往极端发展都非常危险,有的人完全耽溺在薛蟠的世界中,有的人完全耽溺在林黛玉的世界,只有这两个东西彼此产生了对话,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小说,才有诞生生命张力和伟大人性的可能。

▲大家千万不要忽略薛蟠的自责与自觉,所有的道德在自责与自觉开始的时候,都是非常动人的力量。我相信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有更大的力量,是因为它永远相信人是有可能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了解薛蟠这个角色,他其实是我们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人,我们该学习的是怎样给他机会,让他有可能在自责和自觉里,发生很多道德上的变化。

▲我想大家一定听过一个俗语——要富过三代才懂得吃。意思是说,暴发户是不知道怎么吃的,以为大鱼大肉就叫吃了。富贵人家吃的其实并不是山珍海味,他们讲究的是做工的细腻,到最后就变成了文化。

▲宝玉很怕有人得不到爱。在某个人被赞美的时候,他立刻会想到那个没有被赞美的人,他永远会照顾到那个荒凉者跟孤独者,总是诚心诚意地关心着每一个人。他的麻烦是,到最后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因此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宝玉的爱不是在人间完成的,他完全是一种最接近美学意义上的爱,美学上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欣赏。人世间的爱常常会有分别心,可是在宝玉非现实的爱中,是没有分别心的。他觉得人世间这么多的美丽和风光都是值得欣赏的。

▲宝玉身上的这个部分,其实是他前世宿命的完成。所有跟他一起投胎的都是他曾经浇灌过的生命。在灵河岸边的神话故事里,他曾经照顾过所有的生命,可是这些生命来到人世就有了分别,在你只能拥有一个的时候,就会发生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很多地方去看宝玉生命里的某种困境和为难。

▲这一笑也很微妙,就是觉得有人被赞美真好,人世间有人被欣赏是宝玉最快乐的事。

▲宝玉心目中没有主仆之分,他觉得比礼教更重要的东西是人对人的一种关心。

▲《红楼梦》里写人写到很惊人的地步,每一句话都跟这个人个性有关,宝玉的个性是不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受伤的人。

▲当你对人怀有最大不忍的时候,你是不会觉得受伤的。我们之所以常常会受伤,是因为我们习惯用一个硬壳把自己保护起来,所有的硬壳最后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宝玉是没有硬壳的,《红楼梦》读到最后,你还是会觉得主角是宝玉,他在人性上是最温暖的。

▲“温存”这两个字很难懂,想想看?我们如何能做到在面对所有的伤害或者对立时仍有“温存”。

▲宝玉才是《红楼梦》里的佛,真正的佛不是整天念“阿弥陀佛”,而是一个可以容忍所有事情的人。

▲(盲人摸象)这个成语对我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终于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个瞎子,对真相的了解永远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努力要弄清楚,可是生命里有很多现象是我们根本弄不清楚的。所以,只有在我们肯承认自己对真相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生命才可能有真正的谦虚。

 

第36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曹雪芹笔下的“须眉”,是男人,他认为男人是浊的、脏的,只有女孩子才是干净的。他总说男人是“土”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这里讲的不一定是性别本身,而是说男性在上千年的传统中一直是主流权威,已经没有任何自觉和反省的能力了,人世间的干净和伶俐都在女人身上。

▲宝玉觉得,这些所谓的经典,在变成主流文化后形成了一个重大压力,把人限定在某个框框里,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他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因为他觉得那里面才有对人性的回归。

黛玉不只是宝玉的爱人,更是他的知己。爱本身是需要内容的,相爱的人如果没有知己作基础是非常危险的。说他“深敬黛玉”而不说“深爱”,说明他们的内心有共同的追求。

▲《红楼梦》一方面在写情,一方面也在写非常现实的东西和真实的人性。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最伟大的典范一直都是岳飞、文天祥、林觉民、秋瑾这样的人,大家都认定只有这样的死亡才是最高的典范。没有机会这样死,就会觉得自己很窝囊。可是在整个的教育体系中,很少有人去探讨这样的问题:如果在人的成长教育里只有这一种典范,人到底怎么才能去完成或者实现自己?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如今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这段话非常漂亮,简直像一首诗。是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子在幻想自己的死,这个死因为有那么多人的疼爱,变成了一个生命最美的自我完成。我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大概也是宝玉这个年龄,就在日记里面抄下了这一段话,句子真是漂亮,完全是在用美学的方式形容生命的漂泊与流浪。

▲庄子常问,我们怎么知道死亡是结束而不是开始?我们怎么知道诞生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因为在更大的生死之谜没有解开之前,我们对生命的真实状态并不十分了解。

▲可是宝玉很快就又颠覆了他自己的讲法:“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是佛家的思想,佛经里面最常出现的句子叫“不受后有”,佛家认为,生命修行的最佳状态是彻底脱离六道轮回。因为是生命就会有苦,只有不再轮回,才能真正解脱。这一段话是作者非常清晰的死亡观,它跟儒家的“文死谏、武死战”是完全对立的。

▲人在爱里很难有彻底的领悟,只有在有人讨厌你、遗弃你时,才会有大彻大悟的机缘。宝玉在这一回中的“情悟”其实非常重要。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不要因为别人爱你,就觉得你的存在多一点意义;也不要因为别人不喜欢你,就觉得少一点存在的意义。只有这样,你的自我才是完整的。宝玉以前碰到的全部都是爱,不管真的爱或假的爱,从没有碰到过憎厌。

▲之前宝玉一直有一个妄想,认为他能得到所有人的眼泪,把他的尸首漂起来。现在他忽然领悟到,他根本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眼泪,一个人能够在这个人世间得到的眼泪,也不过就是缘分里的眼泪。这是一个很惊人的觉悟。

▲《红楼梦》所讲的一切,就是我们随着生命经验的增加需要慢慢领悟的东西。《红楼梦》其实是一部佛经,它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在讲生命。要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际遇之后再去读《红楼梦》,很多东西才会慢慢读懂。

 

第37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在语言的运用中,修辞学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教养,它可以很粗鲁、粗糙,也可以非常细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辞学是人的教养的第一个环节,画画、音乐、艺术都还是后面的事,首先要培养的就是语言本身的艺术性。

▲肯尼迪有几句话一直到现在都被保留在教科书里,不光是因为它内容好,也包括修辞的漂亮,这种修辞能让文字精简而有说服力。真正有说服力的语言不只是能入耳,而是能入心的。

▲“富贵闲人”,这一方面是一个讽刺,一方面也在讲人生的哲学。基本上富贵的人不能闲散,闲散的人不能富贵,这两个东西往往是不会同时拥有的。所以我们有时一方面羡慕别人的富贵,同时也同情他忙得要死。看来,富贵和闲散同时有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东方哲学里,事物是两面的,只知道春不知道秋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只知道天的崇高而不知道地的宽厚的生命也是不完整的。所以诗里常常是上一句是春,下一句就是秋,上一句是天,下一句就是地。这种对仗的句子其实让我们对人生多一些全面的看法,知道有一个强,就有一个是弱,这其中没有好和不好,只是两种事物的互动和转化。

▲“珍重芳姿”是说别人再怎么不珍重你,你也要珍重自己。宝钗一开始就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在意与尊重,其中有一种大方与雍容。“自携手瓮灌苔盆”,还是在讲自己,意思说你的生命能不能美,能不能得到滋养,全要靠你自己。

▲“碾冰为土玉为盆”,白海棠的洁癖是不要土养的,是用冰碾碎了以后做的土。黛玉的东西永远是呕心沥血的,让你感觉她的生命是在冰雪里生长的。

▲《红楼梦》不愧是世界经典的第一名,这里所有的诗都是曹雪芹写的,他要替宝玉、探春、宝钗、黛玉每个人写诗,可是每一首诗都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才是真正厉害的高手,今天的写作者很难做到这一点。

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东西,就是宝钗跟黛玉的美没有办法比较。李纨赞成含蓄浑厚,从儒家美学的角度来讲,不会赞同黛玉的生命状态,因为黛玉的生命是挫折的、困顿的、失败的、痛苦的、孤独的,而儒家是鼓励生命要含蓄、敦厚、圆融的。这个时候的评语已经不再是评价艺术本身,而是在评价人的生命状态了。

▲宝玉有点不服,他更喜欢黛玉的诗,他觉得生命短促也没有关系,可是那个生命是发亮的。所以其实作者自己也存在矛盾,宝钗与黛玉,就是人生命的两种状态,两者很难去评断。在艺术创作上,这一段特别讲了风流别致是剑走偏锋,就是要跟别人不同的;而含蓄浑厚走的是跟大家相同的路。一个是老庄,一个是儒家。

▲其实晴雯就是丫头里的黛玉,她们都属于“宁为玉碎”的悲剧个性,都有对自己生命的坚持,不是最好的就不要。最后黛玉早逝,晴雯也早逝。

 

第38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真正的美学是在生活里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里面感觉到的美,它要靠生活的教养来慢慢完成。

▲文化使我们的生命里多出一些珍惜,多出一些审美渠道。可见美是可以不断创造与扩大的,美的经验也是在生命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

▲《红楼梦》的了不起在于,它其中没有哪一个人物是固定的。贾母是个年轻过的老太太,现在的孩子们有一天也会变成贾母。作者其实是在讲一种生命的状态,从《忆菊》到《残菊》为什么需要十二首,因为凡是生命都要经历从青春到年老的模式。

▲一个老人摸着她头上的疤回忆往事,那个疤是她跟青春唯一的联系。很多时候,老年人只有依靠和年轻人一起才能呼唤起她的青春记忆,人生最精彩的对话就是老年与青春的对话。

▲在文化意义上来讲,每种花都被赋予了某种精神品质,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看花,感觉是不一样的。以菊花为例,在美国菊花就没有精神的含义。可是在我国,菊花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些符号有点太过强大了,强大到我们今天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来?比如梅花,它的内涵已经被固定了,可是在台湾,就很难感觉到梅花的美,只能靠文学和绘画来了解,而在北方的冰雪中,梅花真的很动人。

▲他们将十二首诗连成了人对菊花的生命态度。“虚”字反而变成了主体,怎么“忆菊”?怎么“问菊”?怎么“簪菊”?最难的不是写菊花,而是写“问”的重点、“梦”的感觉。

▲这是很典型的宝玉的个性,他是最懂欣赏别人的,始终会发现别人的好在哪里,永远没有嫉妒,几乎达到忘我的程度。林黛玉正是因为性格特别孤僻所以才能创作,个性太过平衡的时候,表现性不强。宝玉则最懂得欣赏,欣赏其实就是欣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所以宝玉有一种美学上的福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眼里都这么精彩。

菊花本身非常高雅,什么都不争。林黛玉在菊花诗上夺得了魁首,她的孤独和真性情是纯粹的。她活在人世间,高傲、孤独,没有丝毫妥协,当然是个悲剧。

▲作者真正要表现的并不是自己有多会写诗,而是想通过诗传达每个人的个性,破译每个人的生命密码。

 

第39回 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究底

▲曹雪芹家是荣华富贵了四代才没落的,所以他在写《红楼梦》的时候,就感受到富贵与贫贱只是过眼云烟。

▲作者是在用刘姥姥的眼睛折射出富贵的另一个层次,同时也让富贵与贫贱之间产生对话,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丰富的、全面的人生观察。

▲作者在此绝对不是想搞阶级斗争之类的社会批判,而是很温和地让你看到人生的不同面相,在这种温和里让富贵和贫贱两方面进行对话跟反省。这是文学上的温和敦厚跟所谓道德批判非常不同的地方。因为曹雪芹曾经富贵过,也曾饿到连稀饭都吃不上,两种生活都经历过以后,他会对生命有一种悲悯,在他看来,富贵和贫贱都值得悲悯。

▲单纯地去比较社会上的所谓富贵和贫困,其实是很世俗的价值。有些人在简单朴素的物质条件下过着非常丰富的生活,有的人却在极高的权力和大量的财富当中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富有不只是物质的问题,更包含着你的精神,包括你如何处理自己的身体。

▲《红楼梦》就像一部佛经,它始终在讲人世间的平等,贾母看上去享福,同时在受另外一种苦;刘姥姥看上去在田里受苦,她也在享另外一种福。当世俗的价值体系把苦和乐固定在一个模式里的时候,才是真的受苦。人的价值系统需要有多元的标准,对待人生的态度才能丰富,眼界才能辽阔,也才是真正享福的开始。

▲这一段很让人感伤,李纨真的很苦,二十岁的年纪,守着一个孩子,漫漫长夜,不知道哪一天是个头。我们容易很粗俗地想到性或肉体,其实那是一种体温,是一种被疼爱的感觉,或者她可以疼爱别人,别人也可以疼爱她。她其实是疼平儿的,很难解释这个爱是什么?人对人不了解的时候,很容易把感情粗糙化。

▲她(宝钗)的生命哲学是永远都在欣赏别人,这一方面是她自己的气度,另一方面也是她做人的圆润。所以她说,各人有各人的好处,确实,人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应该缺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此时的李纨感伤、荒凉、孤独,李纨的话会让人有一种感触,身边的人不一定是有固定的伦理与身份的人,而应该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可以依靠的,使得这个旅程不那么荒凉、不那么孤独的人。

▲我相信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开发,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开发生命存在的自信和价值。我们的社会中,如果有一个组织出来号召董事长的妈妈们出来做义工,大概会非常成功。因为她们身处富贵,什么都有了,就是缺乏一份自己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信心,缺乏自己去主动做事情的快乐。

▲作者把人生讲得如此丰富,大概就是提醒我们要有一种谦卑吧!不管自己此刻身在什么样的处境,都要宽和地去看待人生。这个宽和就是明白得意与失意都只是一个幻象而已,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生存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土地里面的东西,有雨水、阳光在里面,吃到身体里有一种活力。不能说这是乡愁或迷信,也许在新鲜的瓜果里,真的保留着土地里的新鲜和旺盛。大自然里的阳光、雨水、土地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气力的东西,“气”是身体与大自然的互通和互动。

▲在我的记忆中,跟一个乡下农妇和一个卖花生的老太太的对话,都是我生命里面非常感动的内容,它留给我的是我原来的教育里没有的。我总感觉她们身上有一种从生命里历练出来的稳重的东西,这种对话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十四岁的男孩,相信生命里有一个东西是不死的,是这么美的,是可以一直存在的。人世的因果非常奇怪,刘姥姥用一个假的因造了一个真的果,让宝玉听得很感动,他不觉得真假有那么重要,他相信魂魄,相信生命里有一个东西比肉体的存在还要长久,还要美好。正因为他当真,对生命有珍惜,才能真心诚意地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

▲有些事情真或假不重要,相不相信才是重要的。

 

第40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其实刘姥姥是个特别聪明的老太太,她可能早就感觉到别人在捉弄她,她当然可以生气、发怒,把氛围闹得很不舒服。可是她却以感恩的语气说,我这个头怎么修了这么大的福,竟有人帮它插花。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一念之差就能变得很开心。

▲借着刘姥姥,我们才真正看到了大观园。之前,大观园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符号,我们并不知道潇湘馆里面有什么?秋爽斋有什么?蘅芜苑里有什么?如果让我们用文字来描述自己住的房间,你不见得能讲清楚,可是用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去打量可能会更清楚,因为在陌生的状况里,人的记录与观察是有细节的。这是一个很精妙的文学手法。

▲刘姥姥在这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所谓的富贵。她对环境不熟悉,才觉得处处都新鲜,富贵人家的讲究才得以呈现。而这个讲究也有一点反讽,吃饭用的象牙镶金、银的筷子,根本不好用,可见过了头的富贵,其实已经不再是享乐了,而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很多人是在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经验过以后,最后才觉得最平淡的味觉才是福。

▲在社会当中,贫贱福贵的对比常常会让人觉得恼怒与羞愧。可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在侮辱我们,而是我们自以为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卑。

▲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智慧是一门没有学分的课,是人生的历练和通达。在对人的担待与了解上面,刘姥姥也许超过了所有贾家的人。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探春喜欢烟霞的自由、闲散,她要用这个东西做自己的骨骼,作为生命的本质。她喜欢住在山里面,追逐泉水、石头这种荒野的生命。对联表达了探春的生命态度。

▲刘姥姥用她自己的本色,表现出了一种生命力。作者在这一回里最想表达的,就是文化的优雅、讲究、精致必须经常回归到乡土旺盛的生命力中去。我们既希望民间文化有所提高,又希望精致文化能够到民间去获取一种活泼的生命力,这才是一种最有效的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