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系统》教研实践心得
(2022-06-27 07:12:53)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系统》书中提到班级层面的条目,分为了4块:学习环境、一日常规、成人—幼儿互动、课程计划和评价,每一块里面还有细致的很多小点,可以让我们一条一条的对照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本次教研,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学习环境这一块内容,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活动形式。《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良好的区域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满足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对区域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学习与发展,是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合理布局区域活动空间是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第一步。我们会从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入手,从幼儿的视角去审视,从幼儿的心理去思考,并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力求创设一个真正属于孩子、适合孩子活动的空间。科学的活动空间,一定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兴趣爱好和现实需要,并能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区域的环境创设不是教师自己的任务,幼儿可以与教师一起参与区域的环境创设。幼儿不仅可以参与区域环境的规划设计、也可以参与材料的搜集、投放和布置等。
1.区域的数量及种类
区域的数量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来确定,一般来说,所有的幼儿都有区域可以选择、都有玩具材料可以操作就可以了,班级内的区域以5-8个为宜。如果区域设置的数量少了,就会造成幼儿拥挤现象。我们大班设置了学习性区域和角色社会性区域。其中学习性区域有:阅读区、益智区、棋室、美工区、科学区和建构区;社会性区域有:理发店、美甲店、烧烤店、甜品站、医院和银行。区域是伴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会将主题教育活动内容物化在区域环境及材料之中,并在区域活动中实现主题教育的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按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教育与发展目标来选择设计区域。
2.“动”区与“静”区应避免相互影响
科学合理的区域设置有助于形成和谐、安静的氛围,我们在区域布局时,既考虑环境的美观,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根据各区域间的不同性质来划分区域。社会性区域交流合作较多会比较嘈杂,而学习性区域需要的是相对安静的环境。我们在划分区域空间时,将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的位置,不把“动”区与“静”区安排在一起,避免互相干扰、互相影响。理发店与阅读区不安排在一起;阅读区选择在阳光充足的位置,与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等相邻,既可以产生联系互动,又互不影响;科学区、美工区需要用到水源,可以离厕所近一些;建构区可以单独设置在远离其他区域的地方,如阳台、走廊尽头能相对独立的空间,既保证了搭建空间的宽敞平整,又利于搭建作品较好的保留,支持幼儿的持续性搭建。
3.独立而开放的区域
幼儿园区域既是独立的,又是开放的。我们从区域活动的功能、内容等多方面思考区域的空间设置。班级内巧妙地运用隔断、书架、玩具柜、儿童家具等,将活动室明显分割成若干个半封闭式的区域,这样不但能使幼儿明确活动的内容,还能给幼儿留出安全、独立的活动空间,使幼儿能够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同时,还应确保来往各区域的路线畅通,既便于幼儿自由出入,又能支持幼儿的交往合作。
4.区域之间的联动
我们将功能关系比较密切的区域进行相邻或相关的布局规划,使各区域活动有机的联系或融合,从而有效地增强区域间的联动。益智区与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相邻,可以将自然角里的观察记录活动和阅读区的阅读活动、美术区的艺术活动有机融合;美工区和阅读区相邻,可以将文学作品运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