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2019-06-05 14:21:49)
标签:
教育 |
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今天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我认为它对当代教育有诸多重要启示。
一、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重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其中图式是核心概念,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会对环境因素的刺缴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主体的图式不同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形成新的图式。同化与順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儿蛮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儿童就故出顺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儿童心理的发展,实质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或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儿童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经过最初的习惯形成,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产生了最初的协调,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究,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并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对这一阶段的儿童应进行早期教育,及时给婴儿提供多样化的供儿童观察的玩具,提供促进儿童发展动作的训练,在暖食和游戏时经常与儿童说话或对话,等等。
二是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这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開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这就是表象思維对这一-阶段的儿童应有意识地进行形成守衡的作业,如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培养幼儿的重量、容量速度时间等初步科学概念。
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0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衡,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在教育教学中.应指导儿童多做技能性的训练,井根据儿童初步逻辑思维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儿童的各种科学的基本逻辑概念和逻辑分类能力,掌握各种逻辑关系,如序列关系、传递关系等。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具体运算思维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在旧的具体运算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出现新的运算结构,这就是和成年人思维相近的成熟的形式运算思维,就是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的思维。木阶段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用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反师长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取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决定,同时对他们考惠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及其目标皮亚杰反对超越儿章发展阶段的教育,但不反对教育的作用。相反,他认为成熟只是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性经验也就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当我们强调经验因素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时,实际上已经蕴涵着对教育因家的重视了。因为系统的教育可以是儿童更好地感受外物,获得经验。也正因为这一点.教育因素才能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但是,通过教学来加速几童思维的发展足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发展的阶段搞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所有教学活动的侧重方面都应歧在加强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儿章进行-种死记硬背的“记向“之学,而皮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和头脑运算来获得知识。这样,他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快取知识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方面,皮亚杰提出“理解即发明”的论断,意指对任何现象或事物的理解,都要通过充分的活动对它进行乘新建构或发明。这是智力的基本功能基于此,皮亚杰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法。这里的“活动"一方面从功能的意义上讲,是指建立在兴趣上的行为,另一方面从执行的意义上讲,是指某种外在的运动性质的操作。在婴幼儿时期,后一种活动即具体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随后便让位于前一种即"内化的动作”。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指其身体动作,抽象的思考也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