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教师指导建构区的策略
(2019-01-02 09:17:50)
标签:
杂谈 |
教师预设成分过多,预设主题、内容、材料的成分过多,使得幼儿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
建构区游戏开始前,教师围绕主题给幼儿设置了建构主题。例如本月主题是“拜访大树”,教师要求幼儿搭建马路和马路两边的行道树。表面上建构区和主题活动相结合,实际上忽略了幼儿的兴趣,没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规定建构内容,幼儿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有些幼儿经过思考和探索,积极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而教师会认为幼儿的建构内容偏离了主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在搭建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对游戏内容的示范讲解过多,容易造成幼儿安心模仿学习的现象,也将直接导致幼儿的主动创造减少。例如:教师要求幼儿搭建高楼,练习垒高的技能,并且示范搭建了一座高楼。活动中幼儿基本与教师搭建的一致,当个别幼儿搭建了桥、城堡、停车场等,教师会提醒他们重新搭建。
建构区的材料,除了积木,还有积木游戏配件、激励性材料和书写材料。材料的丰富多样,增加了幼儿的建构兴趣。然而教师通常会规定幼儿使用某一种材料,如使用彩色的纸杯子进行搭建。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能够获得发展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幼儿用纸杯搭建不出他想要的物体时,还会产生放弃的心理。
指导策略
(一)游戏前的指导
1.搭建经验的准备
(1)引导幼儿对周围物体的形状、结构的观察和体验,丰富其对物体的印象。比如,楼房是有层次的,塔顶有尖的、平的,也有圆的,桥梁主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建构材料的认识。引导幼儿积累识别与使用材料的经验,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建构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尝试选用不同的建构材料去构造物体,并且会灵活使用材料,试着“以物代物”,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物体的认识。
(3)基本建构技能的掌握。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是幼儿进行自主性建构游戏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小班幼儿的建构技能是:能用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中大班幼儿建构技能是:综合运用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编织、黏合、旋转等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
(4)培养合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学会分工、合作和协商,共同完成任务。
2.建构材料的准备
(1)种类的选择。在选择建构游戏的材料时,可以准备一些成品材料,如:积木、积塑、泡沫玩具等,也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环保、操作性强的半成品材料,如:木板、纸板、火柴棒、塑料管、水、沙子等,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搜集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性,还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难度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要注重每一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将材料进行难度上的粗略划分,保证各个发展层面的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提升。
(二)游戏中的指导
1.观察法
通过观察幼儿的建构行为,教师可以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确定幼儿所需要的帮助,计划自己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指导行动,从而扩展幼儿的经验和思维。
2.角色介入法
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理应及时介入。教师投入幼儿自主打造的主题建构游戏中,化身为幼儿感兴趣的角色,避免教师的介入过于生硬和唐突,例如:设计师、建造师、搬运工、工地老板等等。幼儿乐于接受这些建构角色,便也更乐于接受这些角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3.设疑共探法
设疑共探法即提问法和讨论法的综合。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的思考,并且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例如:如果汽车想从桥上平稳地开下来,可以怎么办呢?通过提出此问题,启发幼儿回忆生活中观察到的大桥的特征,引导幼儿搭建从桥上到达平地的坡面,并鼓励幼儿拓展思考找到搭建坡面所需的材料。
4.激励法
虽然幼儿的搭建经验和搭建技能在不断提升,但是当他们遇到不熟悉的新主题或者新材料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容易造成幼儿自信心的降低。这时,教师在介入时运用语言激励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伴随语言的启示和激励增强耐力和自信心
5.图示法
“老师,我不会。”应该是幼儿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幼儿在面对困难时,通常会请求老师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一同观察建构物体的图片,找到建构物体的特征,帮助幼儿在脑中行程一个清晰的搭建思路,由此实现有效的建构指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