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活动与建构区的互相渗透
(2018-12-27 13:09:48)主题活动下的建构区活动,是教师围绕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根据幼儿的需求将主题环境与区域环境相融合,使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操作材料,在操作中去感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断与环境、材料的“对话”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发展——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活动,捕获幼儿在活动中不同凡响、异乎寻常想法和做法。如何将主题活动与建构区有机的结合,让区域活动更好的达成主题活动目标、为主题活动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一、
在主题活动目标中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既兼顾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儿童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构架,寻找相对符合儿童兴趣和可以容许不同儿童共同提高的目标,我们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各个领域的内容,设立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而的发展目标。主题活动目标的生成为建构区活动目标的设立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建构区的目标是来源于主题活动目标中的。
在大班主题活动《符号会说话》中,我们设计的活动目标是:
1、让幼儿掌握生活中的符号,并说说这些符号的作用,掌握一定的规律。
2、知道公共场所中符号标志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按符号标志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按符号标志行事的好习惯。
通过观察记录,在建构区我发现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停车场,在停车场的外面还放置了一个停车的标志,以及前行的标志,他告诉我:“汽车看见这个标志就知道一直往前开前面就是车库,而且驾驶员看见停车标志就知道这里可以停车。”可见他学会了将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建构区里,他知道符号的作用,要遵守符号来行事。所以说建构区的目标与主题活动中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二、建构区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
集体教学活动是以某教育目标或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以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单位内,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与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的个别差异照顾不够,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得一些操作活动不充分,因此可以结合建构区活动合理的将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分配。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补充。
通过观察发现男孩子正在用砖头搭建高楼,但是他总是搭一块砖就掉一块,他想盖的高却总是掉,有点苦恼。他搭的砖头有的是竖着,有的是横着,还有的竖着的方向是交叉的,他还没有领悟到盖房子需要稳稳的地基,他尝试了三次之后,旁边的孩子提醒:老师上课的时候说的要将地基打的又稳又平。于是他照着旁边人的要点再次搭建,最后真的完成了一座又稳又高的高楼。可见平时的教学活动可以延伸到建构区继续学习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
三、围绕主题,创设相应的建构区环境
例如“符号会说话”主题中,让孩子认识了许多符号的标记,有交通标记、公共场所的标记等,于是在我们的建构区,投放了一些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有斑马线,红绿灯,人行横道,停车场标志,方向转向标志,还有禁止标记等。让孩子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记住、认识这些标志,更要清楚这些标志摆放的位置,更深的去了解这些标志的含义。当然建构区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是要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不同而改变的。
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建构区的墙面环境有许多的建筑、楼房,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孩子创作的搭建积极性会变高。主题活动中认识的标志当做配件都投放在了建构区,孩子利用马路搭建了一座高架桥,还有环形马路搭建了一个环岛,会根据方向箭头设置不同的路线,还有会在马路边设置斑马线,利用玩具小动物配件摆放在斑马线的位置。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个孩子搭建马路的水平比较高,生活经验也比较的丰富。丰富的材料会使得孩子创造的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