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2018-05-27 12:39:56)


幼儿告状是幼儿教师在园内随时会遇到的一种现象。接到幼儿的“告状”后,幼儿教师就要抽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幼儿去处理那些所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那么,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哪些类型?幼儿为什会喜欢告状?以及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本文都将尝试进行简要分析。

一、 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求助”型告状。

儿之间可能出现争夺玩具、互相冲撞等事件。当这些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教师告状。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求赏”型告状。

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

(三) 求罚”型告状。

求罚告状行为中,幼儿告状的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告状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

(四) 试探”型告状。

试探告状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突,却告某人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

(五) 陈述型告状。

幼儿处于某一种情境中,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判断及时向教师以告状的方式陈述一种事实或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此类告状的目的只是希望教师能够意识到或者明白对方的行为即他们告状的目的只是为了明辨是非或者说明一种情况为了陈述。

(六) 嫉妒型告状。

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告状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手段

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防御、逃避危害的本能。一旦遇到危险、难处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摆脱它们的途径,而在所有途径中,获得他人有力度的支持与帮助不仅是捷径,而且是自我防护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低弱的最佳选择。

在幼儿园里,教师是能够给幼儿提供“有力度的支持与帮助”的最佳人选,所以幼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经常向教师“告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萱萱今天扎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午睡脱衣上床时没有把蝴蝶结解下来,邻床的佳佳见到了便不时伸手过去摸萱萱的蝴蝶结。萱萱几次推开佳佳的手,但佳佳还是不停地将手伸过来。终于萱萱被惹恼了,于是大声地朝教师的方向喊道:“老师。佳佳抓我头发。”教师在此时就成了孩子心中最佳的“救助者”,在教师走过来询问事情的简单经过并教育了佳佳后.佳佳不再打扰萱萱的午睡,一切恢复了平静。

教师在协调幼儿之间关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仅为幼儿所熟知,也为家长所认同。几乎每一个家长都表示,幼儿教师是专门负责教育幼儿、照顾幼儿的成人。因而,幼儿遇到了麻烦必须报告老师。家长们送自己孩子上幼儿园时给孩子的叮嘱中总是少不了“要是有小朋友欺负你就去告诉老师”之类的话表明家长也同样把“报告老师”当作自己孩子免遭欺负的保护伞。看来,幼儿“告状”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手段。

(二)、告状是幼儿引起他人注意的需要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特别是他们眼里有权威的大人们的表扬。标志着自己是“好孩子”的一朵小红花、一个大金奖往往是幼儿最珍贵、最值得炫耀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不仅是一种新的体验,而且也为他们的生活敞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使他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只以他为中心的小圈圈。他得和许多素不相识的竞争者一起争相赢得这个成年人的注意。要在这种“竞争”中取胜能干的幼儿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竞争资本不足的幼儿就免不了有一定难度。有这样一个例子: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幼儿每人拿了一份点心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摆放到教室前面的小桶里擦擦嘴巴就到户外活动去了。倩倩吃点心的速度很慢班上大部分的幼儿都出去玩,可她的点心才吃了一半。这时,老师已走到户外去照看其他的小朋友了。突然,倩倩大声地喊道:“老师。天天没把杯子放好就出去了!”倩倩是个吃饭一直都很慢的孩子,对此,老师对她有了一定的偏见特别是在进餐时间里听见她的告状,很反感,便漫不经心地说:“快吃你的吧!天天不放杯子由我来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总爱管别人的事情!”倩倩闪亮的目光迅速暗淡下来,低下头,不再讲话了。其实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倩倩是想借助天天也不送杯子的行为向老师证明:我虽然吃得慢但我是个服从教师安排、守纪律的孩子,同时我还能帮助老师去监督其他的小朋友以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如果当时这位老师先肯定了倩倩“告状”,对这件事做了妥当的处理,然后借机鼓励她赶快吃完自己的点心,那效果便会大不一样。可见,幼儿“告状”是想引起他人尤其是教师的注意。

(三)、告状是幼儿尝试评价他人的一种方式

幼儿期是儿童评价意识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评价意识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比较贫乏对于是非、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什么是好?和我一块玩,给我玩具就是好;故事书借给别人而没借给我,就是坏……幼儿就是这样根据个别的现象、具体的小事、直接的利害来看待好坏、判断是非。为此,作为教师应掌握好幼儿评价水平发展的特点,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告状”问题。对于小班的幼儿要让他们明确谁对谁错,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中班的幼儿则要求他们明确谁对谁错,要知道为什么;对于大班的幼儿则要进行集体讨论。要求他们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幼儿自己做出判断,使他们的道德判断逐步从他律水平向自律水平发展。

二、 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教师必须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的原因。像意见不和,争夺玩具等纠纷,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纠纷。但对于以强凌弱的纠纷必须对责任者进行严厉地批评,明确指出其错误并要求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给予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助长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并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教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

在处理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的问题,必须查清并进行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必要查清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教师应该对犯错误的幼儿讲清楚,能够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孩子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他的错误,必须给予严厉的批评,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处罚,引导其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如果教师做出让步,让幼儿尝到“甜头”,下次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欺负别人,欺骗教师,并给其他幼儿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处理由于妒忌他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良好表现,并帮助他(她)建立自信心,使这类幼儿认识到只要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积极引导幼儿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认识幼儿“告状”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对待不同幼儿的“告状”,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对幼儿正当的、请求帮助性的“告状”,教师应该主持正义,及时给告状的幼儿以安慰。让幼儿渴望爱抚的心理得到满足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而对于幼儿有表现欲类的告状老师可以在肯定孩子优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学会与伙伴合作,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的品德,慢慢淡化孩子的“告状”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