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幼儿的哭腔
(2013-10-16 13:49:47)
标签:
分享育儿文章育儿 |
分类: 2013年10月博文 |
一些父母总是抱怨孩子有时说话带哭腔,很少用正常的声音说话,他们想知道怎样改变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树立好的行为习惯呢?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要消除一种不好行为,必须先找出是什么在不断强化这一行为,再有意地抑制住这种强化,就可以达到目的,因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终将消除。在动物身上,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有关消除的例子:如马戏团用消除法教会大象不强行挣脱铁链。在小象刚出生不久,人们把它的腿用铁链栓在一块不能移动的水泥块上,无论小象怎样用力挣脱都无济于事。经过一阵子的白费力,它就习惯了,不再试图逃脱了。以后,这头象无论长得怎样硕壮有力,要想栓住它,细细的绳子和木桩就足够了。
这种原理同样可以用在孩子哭闹上。孩子之所以不用正常腔调说话,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父母鼓励了哀鸣。
当他以正常语言讲话时,妈妈正忙着其他事,对他充耳不闻。然而,一旦他带着哭腔说话,父母就着急地想知道:“宝宝怎么了?”既然他哭闹回受到父母的关注,而正常的说话却不能如此,他怎么能不用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呢?
要消除孩子的哭闹,只须改变这种行为的强化。建议父母告诉孩子:“你哭着跟我说话,我就没法听清你在说什么了。”此后几天之内都坚持让他知道真的听不见他哭着说出来的话。然后,一旦他用正常的声音提要求,就立刻给予关注。如果始终如此坚持下去,肯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不过,如果亲人中有一人没有配合,继续去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那么哭闹仍有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