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及扩展

(2020-05-21 13:28:25)
黄河流域的农业,最初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的冲积沃土上。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加上疏松易耕的黄土冲积层,自然条件适宜经营农业,故从史前时期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这时人口稀少,生产工具原始落后,被开垦出来的土地只是聚落周围狭小的一块,就此形成的农田景观只是散布在莽原中的小片点状区域。进入历史时期,夏、商、周三代农业虽然摆脱了原始阶段,但土地开发能力仍很弱,农耕区主要分布在汾河、伊、洛河、沁河下游一带肥腴的冲积沃土上,即《史记》提到的三河地带,这里既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农耕区,也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河地带受司马迁称道的是先进的农业,然而三河范围并不大,三河之外其他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田主要分布在城邑附近,远离城邑的地方往往是大片荒野,农耕区基本呈岛状分布。岛状农耕区消失,农田相连成片,大约在春秋末、战国时期。列国鼓励人口增殖,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整个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区也不再限于三河一带,各诸侯国国都周围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汉继秦祚,在完成国内事业的同时,继续开疆拓土。幅员辽阔、疆域广大的帝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黄河流域在昔日繁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不但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关西、关东、江南及龙门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其中龙门、碣石以北基本为畜牧业生产区;江南一带虽维持着农业生产方式,但尚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人口与经济实力都不能与位于黄河流域的关西、关东抗衡;关西、关东两地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天下财富的生产地与聚集地,黄河两岸沃土上的物产不仅哺育了华夏的芸芸众生,也造就了人类文化的赫赫精英。
秦汉以来黄河中下游一带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全国政治与军事中心。国家政权力量对政治中心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破坏。这是因为,国都既是政治集团权利之争的核心地带,也是军事攻击的主要目标。当政治冲突发展到军事行动时,无论是小的武力讨伐还是全国性的战乱,这里都是受害最重的地方。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在火炼与血屠中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浮大沉。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公元4世纪北魏统一北方为止,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荡时期,其间汉末军阀混战、三国争雄、西晋永嘉之乱、十六国政权更迭,民族仇杀,战祸相循,几无中辍。农业生产是生物连续性生产过程,适宜的自然条件是其发展基础,而稳定的社会条件则是必要保证。干戈相攘、锋镝战火之中,人民生命尚难保证,更谈不上维持农业生产。长达3个世纪的政局动荡与人民流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空前破坏,土地荒芜,生产凋敝,黄河流域经济受到致命打击。

       经历了战争劫难,黄河流域重新振兴是在隋唐时期,隋文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了全国。隋祚虽短,却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抛弃实际户口数额不说,仅以文献见载数额论,唐天宝年间全国有人口5200万,秦岭、淮河以北占3/5,其中河北、河南两道,即相当于今冀、鲁、豫三省之地,又占北方人口的2/3,形成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仅就唐代黄河流域而言,过去几个世纪,尽管饱经战乱,但一经恢复,悠久的农耕文明与雄厚的历史基础便使这里再度兴盛。然而,若将汉唐两代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做比较,则会发现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汉唐两代均定都长安,西汉时全国经济发达区只限于黄河流域,支持以长安为中心的国家机器运转,主要靠函谷关以东地区的漕粟。隋唐时期关中政治中心所仰仗的不仅是关东漕粟,而且远及东南,正如《新唐书·食货志》所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漕东南之粟。”这意味着唐代黄河流域已经不是天下唯一的重要农业区,随着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崛起,从两大流域平分秋色到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黄河流域渐渐失去往日的经济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