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倍”的认识教材解析

(2011-12-01 18:28:09)
标签:

杂谈

倍的认识教材解析

征仪路学校  杨永鹏

    在学情方面,“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下面我从各个教学的环节设计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意图。

    在引入环节,我从两个个问题引入:如果让你画,你打算画几个?想一想你画的个数和老师的有什么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画的个数,并进行比较。通过让学生比较,渗透“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大背景。同时由于在先前的学习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的是相差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差关系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知结构。鉴于此,既要沟通两个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又要拓展除了两个数之间存在的相差关系以外的关系,因此,我事先准备了讨论的学习材料,即:

第一行:○○

第二行:○○ ○○ ○○

你看了王老师画的○,又想说什么?

如果接着再继续画下去,你猜一猜该是怎样画?

    这样的学习材料,创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讲清“几个几”,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同时更好地揭示“两个数之间除了以前的相差关系外,还存在倍数关系”。

在动手操作,理解概念的环节,为了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我让学生反复操作画圆,反复同桌互说,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充分暴露自己学习的原始状态,并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力争扎扎实实亲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画法时:

A.第一行:○○

  第二行:○○ ○○ ○○

B.第一行:○○

 第二行:○○○○○○

    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把评价抛给学生,丰盈的判断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促成了真正的生生互动。其二,在活动中设置了不同的变式情境,使学生动态地感受变化过程,譬如第一行2个圆,第二行依次画出是第一行的3倍、2倍。第一行2个圆换成3个圆,也表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不同的变式情境,主要是想不断激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促成挑战,让学生通过研讨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倍”这一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我在教学中再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中,凸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不断的挑战中修正、提升。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也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两者一起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倍”的本质的理解。当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之后,我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精彩回答,说明适度的教学提升,学生完全有能力同化新知识、内化新内容,为后继学习埋下可持续发展的伏笔。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求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进而学会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