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770:自然,人类永远的“导师”

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NO.3770:自然,人类永远的“导师”(大夏熟悉“教师一日”接力写作2023.10.12于公众号发表)
——地理教学活动侧记
中师毕业的我,学了6年函授学习,3年专科是中文,3年本科是汉语言文学。
拿到汉语言本科学历之后的一年,我成了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蓦然回首,曾无数次后悔没有在语文等主要科目教学上有太多的纵横驰骋,但想想地理自然科学带给我的一切也觉无怨无悔。
我写的《诗歌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中的“怪”事》、《三伏天的雨》、《中国最大的行蓄洪区》等与自然地理科学有关的“豆腐块”文章,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自然地理科学的一种完美结合。
自然科学完善了我的学识
30年前,不爱言语的我,爱上了写作——自我心理疏导、梳理工作思路助力成长。但我写的文章,总是因为文章缺乏内涵绝大多数难以发表。
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后不久,就有《虎头山》《耙杆岭》等环保征文中稿。
这对我震动很大,我慢慢喜爱上了自然科学,对我所执教的学科教学多了一份热爱。这种热爱,也传递给了学生。有些学生毕业后告诉我:因为我给他们上地理课,他们变得更加喜欢了。
我在自然地理科学中,发现了找到了人文的依据:《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大自然却有了数十亿年乃至更长的历史。它们身上展示的规律,更应该受到尊重。
在教学经纬网知识时,我发现:如果在赤道上一直向东走,走上两万公里就是一个半圆。在地球表面上,直线与弧线就这么有机结合起来了。由此拓展开来,我写了《地理中的“怪”事》发表在《中学生》报上。
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南极大陆上年降水量只有几毫米,却形成了两千米后的冰盖。
经过分析,形成了正确答案:虽然降水少,但是由于那里终年严寒,水都结成冰,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形成了2000米厚的冰层。
结合这一探究结果,我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每天多努力一点点,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几年乃至十几年坚持下来,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变化!
我与学生一起“学做最好的自己”,在别人不屑一顾的中坚持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每当自己和学生要懈怠的时候,就想想南极地区2000米厚冰盖的形成,感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砥砺自己勇往直前。
自然科学丰富了我的谈资
经常收听关于知识抢答类的广播节目,听着听着,我脸上露出了微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知识,都与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关。当然了,很多都与自然地理科学有关。
夏天的晚上,我们生活区附近有一条孝妇河,人们都喜欢到河边散步。为什么人们喜欢到那里散步呢?除了看潺潺的河水和观赏沿岸的花草树木之外,就是为了避暑。为什么河边凉爽呢?这就是一个自然地理科学问题。如果身边亲朋好友感兴趣,就不妨普及一下。“世事洞明皆学问”,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当下,人们都喜欢旅游。或者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或者到国外去。游客回来后,一般都谈及当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自然地理风光。作为一个地理老师,常常用提问的方式方法,请这位“游客”谈谈他的“研学”旅游成果。这种交流,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素材。另外,在“游客”兴致盎然的时候,悄悄问一下当地天气、气候和特色物产等等,“游客”会觉得你“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际上,只是“游客”比起自己而言,更少些有关自然地理科学常识而已。
暑假期间,正逢我们北方的雨季。想出去玩玩,又怕遇上一个下雨天。当然,可以看天气预报,这样比较可靠。如果出行不是到很远的地方,那么看云识天气就派上用场了。
下午,夕阳西下,玻璃窗上一抹阳光的红晕,好像为自己的匆匆离开感到害羞似的。
妻问:“明天出去玩,不知天气怎么样?”
“不用担心,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
“怎么了?你看天气预报了吗?”
“我看今天傍晚的火烧云,就知道明天一定是个大晴天——
自然科学让我更懂得敬畏
自然科学,更少人为的痕迹,更值得敬畏——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学识相当于一个小学生水平。
人类需要在自然面前保持足够的谦卑。
一场新冠病毒发作,让我懂得没有节制的生长也是一种灾难。新冠病毒,就没有自我节制功能,只要外界条件允许他就疯狂蔓延。
癌变细胞也有这么一个特点,只是一味汲取人体营养,由于他们无节制的攫取,其他器官受损导致相应的功能减弱乃至最终丧失。
中医告诉人们,一切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懂得节制欲望和改掉不良习惯。
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儒释道人文哲学,很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的结晶,也是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的典范。
珍惜拥有,懂得敬畏和感恩,地理自然科学教学活动,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