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84:疑问句大于祈使句
(2022-06-30 21:52: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284:疑问句大于祈使句
——不可常用命令式口吻的好处
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看到这么一段:做父母的,对小孩子不可常用命令式的口吻。
与小孩子有相处经验的都知道,即使用了命令式的口吻孩子也是常常不照着去做的。为了做到令行禁止,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精力,对于孩子更好成长意义不大可以说是事倍功半。
其实,作为教师何尝不是如此。
不要轻易许诺或制定比较武断的惩罚措施。
作为一个教师或者家长,是不要轻易许诺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自己许诺了,最终不落实,比没有许诺更加严重,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做了一个言行不一致的榜样。
刚送走的一届学生,记得刚刚接过这两个班的教学任务时,我说了同学们学做最好的自己,我可以给同学们加行为习惯奖励分。
“老师,奖励什么?”一个同学童言无忌。
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些镜头,有老师是奖励同学们本子笔或糖果之类的。我觉得其他老师这样做未尝不可,我不是很适合如此,因此果断地说:“我没有糖果似的物质奖励,我会奖励你精神文化方面的糖果。”那个时候,我充满了自信,就是自己已经灵活驾驭了一些儒释道优秀经典文化,可以用这些文化提升学生更好成长的幸福感。
精神的糖果,我做到了吗?
两年来,我时刻想着这个承诺:记录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记录下同学们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小事和细节,记录下师生相伴更好成长的瞬间。
这些是精神文化糖果吗?是,但又不全是。
我知道这种精神文化引领,在我而言,还有很多需要完善提升的所在。
为了准备这些精神糖果,我坚持每日一叙,付出的不比物质上的糖果更少。但是,显然我的做法没有其他老师的糖果类奖励来得更加更受学生欢迎。
为学生订制精神文化糖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成长文化工程,我向自己永远走在前行的路上。
学生不写作业,或者写作业质量不高,或者违反纪律等等,都是成长中的家常便饭。
作为教师,要懂得用惩戒教育法。但是惩戒不能常用,常用了就不灵了。
学生写作业不认真,你惩戒;学生上课随便说话,你惩戒;学生之间打打闹闹,你惩戒。惩戒多了,教师自己累,学生也就不以为然。况且,任何一项惩戒疏漏了,学生更是不拿教师的明确要求当回事了。
用商量的口吻就不然了:
我们努力一下,把自己写得更好,让自己看起来赏心悦目怎么样?
我们尝试着管住自己的嘴,少说话可以吗?
这次作业,能写得更好一些吗?
你愿意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吗?
其实,用这种商量的口吻,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即使偶尔不参与,也是有一定原因。
其实,不仅对学生或孩子如此,即使对大人也是如此。
你与领导同事和亲朋好友以及其他陌生人交往,需要别人帮忙或者怎么做的时候,用商量的口吻去交流,往往更能得到积极的相应,而且得到意想不到地更加热情的帮助。因为,这种商量语气的疑问句,让对方感受到了更大尊重。相反的,用命令式的祈使句,常常让人觉得不自在。这种不自在,又通过他人的情绪念头言行反馈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同样的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