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82:“小”作伪与“大”作伪
(2022-06-29 20:59:5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282:“小”作伪与“大”作伪
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读到《做父母的须禁止小孩子作伪》一个段落的时候,深有感触。
陈先生这样描写儿子一鸣作伪:
一天早晨(那时一鸣两岁零五个月),一鸣的手攀着吃饭的桌子,右足蹬在桌档上,左足悬空挂着。在这个当儿,他看见他母亲倒水绞毛巾,正要给他洗面就喊叫说“哎吆,哎吆!”以表示痛的意思。他母亲听见他这样喊叫,立刻跳过来把他抱下来,叫他立在地板上,但是他还喊叫说“痛的,痛的!”喊了几声就逃出去了。
一鸣为了不让母亲给自己洗面,作伪了——表演出自己痛。
“欺之以其方,虽君子亦不免。”(孟子语)
这种作伪,是真假难辨的。
作为一名教师,有了三四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遇到类似状况很多——学生不喜欢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也会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作伪——甚至,这样的学生也让自己信以为真。
你说他是作假,他会怪你不相信他。
这些作伪者,是小孩子或者中小学生,可谓“小”作伪。
实际上,想想自己也有类似的状况,也会因为自己不喜欢见某个人或做某件事情,有着种种不良身心反应。
不如难受,比如其他的种种不良状况发生。
小时候的事情,作伪都是小打小闹。
比如我一遇到推磨,就头晕。
后来,母亲采取的办法:头晕的时候,就坐在磨道旁边休息。等不头晕了,就开始推磨。
歇一会儿,干一会儿。我慢慢发现自己不头晕了,而且养成了推磨的好习惯。
记得一位同事写过一篇文章《儿子哭歌》。
同事的儿子念小学的时候,不喜欢唱歌。已让他唱歌,他就哭。
作为老师的父母,知道这样的习惯养成了,对将来的学习成长不好,于是决定帮助孩子迈过这个坎。
两个人统一了意见,叫孩子唱歌。孩子一开始还是哭,但是两个人采取了引导鼓励和不纵容他哭就不唱歌的做法,一直坚持着。最后,儿子看如果不唱歌实在过不去,就开始唱歌了。一边唱着,还一边哭着。
从此以后,儿子再唱歌没有问题了。
帮助儿子迈过了唱歌的这个坎,两人非常感慨,就将这个经历写成一篇叙事散文《儿子哭歌》,在报纸上发表了。
这种“小”作伪,是时时处处都发生着的。
只有父母严防死守,这种作伪才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记得一位班主任老师,讲到某某同学的作伪故事。
为了可以请假不来上课,某某同学请假的理由常常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去世了。
一个同学竟然为了请假,让自己还健在的姥姥去世了好几次。
因为孩子请假,作为班主任往往要与家长打电话核实情况,于是种种作伪就露出水面了。
如果说教育撒播的是真善美的种子的话,那么作伪就是种下了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杂草或荆棘的种子。这种种子是会蔓延的,就像是庄稼地里的杂草荆棘一样。
小孩子一次作为,特别是很幼小的时候,会觉得天真可爱。如果这种作伪多了,就是很令人厌恶的。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很小的时候,也染上了一个不好的作伪的习惯——骗人。
很多人因为需要请教一些修行中的问题要找佛陀。罗睺罗知道父亲在那里,但是觉得骗人很好玩,故意说一个父亲不在的地方让人们去找。
佛陀明察秋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情。
一次吃饭的时候,佛陀让罗睺罗拿一个溺器做饮水的器具。罗睺罗感到不解:“父亲,溺器怎么能用来饮水呢?”
佛陀严肃地告诫他:“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像是溺器一样,无论用它来盛装什么都是不干净的。”罗睺罗认识到错误之后,改掉了自己撒谎骗人的毛病。
“小”作伪与“大”作伪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时时处处作伪而不自觉或不自知,就会变成“大”作伪。
《大学》开篇讲到“格物致知谓之诚”。诚实诚信,是一切的基础,修行更是如此。
也可以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从诚实开始的。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优缺点,真诚学习优秀他人扬长避短,真诚面对自己完整幸福的人生,就是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动力和归宿所在,也是一切悲悯情怀智慧源远流长的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真诚面对教育和学生,尊重学生更好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人与社会自然的最基本的法则,尊重法律法规和公德,尊重初心,才是更好陪伴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
陶行知曾经提出过教育的种种的作伪:比如假父母、假学生、假教师和假学历等等。
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涉及一切情绪念头言行方面的假的作伪,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对自己的和他人的。只有时时处处杜绝作假,才能让自己学做真人真知识,感受到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真付出,感受到经常遇到最美好自己的真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