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268:“小”时与“小事”上的教育契机

(2022-06-25 16:49:17)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268:“小”时与“小事”上的教育契机

——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

读一些教育名著,往往感觉教育机会已经如流水一般逝去。捧读这本名著的心依然,小时的机会过去了,小事的契机依然存在。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一文,我们不妨当作做教师的要以身作则,或者在小事细情上要以身作则。我想,那些真正以身作则的父母,在小事细情上也是不含糊的。

于是,我将陈先生的文章作为一面镜子,更好的关注自己这方面的问题,并努力找出一些长善救失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

原则一,待子女要公平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这是《颜氏家训》中的话语,也道出了一个客观事实。

如果说现在独子较多,对生命个体不存在厚此薄彼,但是我们明显感受到或者知道,对于同一个孩子并不能做到一以贯之。

对于不同的孩子厚此薄彼,导致父子母子子女之间的矛盾纷争。实际上,对于孩子评判方面的不能一以贯之,也导致孩子自己身心与他人或社会关系上种种矛盾与不和谐。

人生若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父子母子之间,种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这种人生的悲剧。

公平和公正,不仅体现在对他人方面,也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时时处处。

原则二,父母亲要一致

一个孩子喜欢吃肉,父亲觉得不可以,伤害孩子肠胃,母亲则不以为然。

这样,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孩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爱好趋向,但是对父母的态度是很看重的。这种来自外界的重要态度的不统一,导致孩子难以定夺,从而对孩子而言,在该不该吃肉这个问题上就开始莫衷一是了。

就像是一个孩子做题,提交了试卷后,发现参考答案是截然相反的两个。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对错上的认知,孩子始终是模糊的。

实际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就是在某个节点上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这个时候,我们学会反观内心,做到身心一致,无愧我心。相反的,自己的心思是杂乱甚至是相反的,就难以有很好的结果,有不好的后果简直就是一定的。

原则三,父母亲讲礼貌

昨天,我与女儿通电话,身边的师傅听了疑惑:“你与孩子还是很讲礼貌的!”

“我觉得自己脾气不好,说话也不好听,孩子在很多事情上的心态和能力都超过了自己,为什么还要居高临下说一些难听的却没有什么内涵质量的话呢?”

当我第一次面对学生提问说:“谢谢你!”

这个学生说:“老师,您给我讲题,我应该感谢您。您怎么反而感谢我呢?”

“你感谢我,那是你懂得感恩。我感谢你,是因为你的提问,让我明确了你不会的问题,我也由此想到其他同学可能也不会,你客观上起到了帮助老师的作用,所以我要感谢你!”

儿女对父母的敬畏,不是因为父母说话严厉赢得的,而是父母对于儿女更好成长方面的辛勤智慧付出赢得的。

不管是儿女、父母,还是学生与教师,在相伴成长过程中,都是心灵性格相互碰撞摩擦的产生的火花,其精神文化层面是平等的,与年龄和长幼无关,与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多大关系。

用一种商量的口吻说话,孩子是欢喜的,起到的教育教学的作用事半功倍。

不仅如此,教师好要不断优化这方面的语言,以至于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辛勤智慧付出有一个事半功倍的载体。

过分严厉,不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和技能。自我加压,更源于父母或教师赢得学生敬畏后的自觉行动。

外力过于强大,也是隔靴搔痒或拔苗助长;内心的觉醒,才会有小草春风吹又生的顽强。

原则四,朝向更好习惯

孩子有个不好的习惯,比如亮着灯睡觉。

坚持把灯灭了,孩子睡觉的时候就哭,于是孩子的父母就会抱着孩子摇晃,直到孩子睡着为止。

这个看似父母之爱的行为,却在助长着孩子的另一个不好习惯——靠父母摇晃着才能入睡。

父母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这时孩子是不知道感恩的。长期如此,孩子想当然,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以此类推。

在到校的路上,我经常看到祖父母或父母帮助孩子背着书包。

我很困惑,一个连自己的书包背不动的孩子或者不愿意背的孩子,又怎么搞好自己的学习呢?

当然,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的书包太重了。可以像有些父母那样做的,就是让孩子有个拉箱式书包。

不过,更多情况就是训练学生的体能,让他高高兴兴练习背书包,并拥有一个不断增强的身心健康状况。

其实,这种习惯的养成不难,就是奖励法:孩子背书包,就给予奖励。孩子都是喜欢被鼓励的,经过几次这样的奖励,孩子慢慢习惯了背书包,那个时候就是父母或祖父母要代替孩子背书包孩子也不愿意了额。

原则五,学会敬畏父母

孩子会在不经意间出现打骂父母的行为,作为父母或其他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他人,要有足够的警醒:这种行为的泛滥或不严加控制,会导致对孩子教育的满盘皆输。

父母承担着养育孩子的重任,父母的劳动或付出的心血得不到应有的敬重,客观上就是在引导孩子不尊重劳动,在引导孩子不懂得感恩,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很危险的。

“三岁打娘,娘发笑;廿岁打娘,娘上吊!”这种人间悲剧,警醒人们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把好关,要从小事细情上掌好舵。

原则六,不欺骗小孩子

为了让孩子不做什么事情,父母一般都会这样说:你如果听话,我就给你买什么好吃或好玩的东西。

事后,很多父母都会忘记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三次后,孩子就不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其实,成年人之间也会有这样的小事细情发生。

自己是不是也因为小事细情没有兑现无所谓,其实这种情况下自己早就失去了人心。以后,自己再怎么许诺,也显得苍白无力了。

原则七,不能单独宠爱

“不允许这样做,是因为你父亲等,我是觉得可以的。”有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就失去了对父母亲双方的诚信。

因为有母亲在帮助孩子不遵守父亲的要求。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要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保持一致。

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

是非对错,作为自己要一定搞清楚,不能模棱两可,另外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说明白,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这件事情我是允许的,只是某某班主任或领导不允许,这就导致了标准和要求的不一致,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原则八,父母坚守诚信

     作为一名教师,时刻有这么一种警觉:任何时候或场所,自己的一丝杂念,都会有相应的结果或后果。

待人以诚,表里如一,本身就是一种最根本的教育资源。

如果教师或父母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一切关于教育教学的努力也就是成了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是随时都会倒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