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228:教学引导激励方面查缺补漏

(2022-05-29 21:27:4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228:教学引导激励方面查缺补漏

作为一个地理老师,需要不断钻研问题,从自己的教中探究,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中探究。

发现教师讲过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理解识记。于是,从这种现象的根源开始研究解决的办法:学生没有理解记忆,就是没有重视,没有重视的原因就是对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区别解读不够。

仔细研究试题的变化,就会发现考试题与时俱进,促使教学永远立足生活生产一线,不断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摸索探究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如何用南极地区图考察

上了二十多年的地理,记忆中每次中考或结业考试中,都少不了南极地区或北极地区图,更多的是南极地区图。

最常见的,就是画了一个南极洲图和南极圈,靠近南极地区的南美洲的南部和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南部,然后让学生写出某个大洲大洋的名称或考察站的名称。考察某个点经纬度,就是难题之一了。当然,还有某个点在另一个点的什么方向。现在居然考察到某个点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那是,知道了经纬度的,虽然有点难。现在是考察某个点,属于哪个洋的,且是没有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南部作为参照,也没有了南美洲的南部作为参照,也就必须知道一些特殊的经纬线,比如零度和180度或者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知道这些特殊经线的位置。

孙老师讲了,零度经线在大西洋、一百八十度经线在太平洋,提醒了我。我想到了另一个特点,就是西经20度在大西洋而且是非洲大陆的西侧,160度东经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东侧,再加上南极半岛冲着南美洲的南端,也就可以根据这些判断南半球各个大洋的位置了。

老师给学生讲了这种看法以及理解识记的途径,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惊慌。如果教师没说,保不齐学生就慌了神,能够回答对的就明显少了。

长江黄河流域图的考察

过去,考察黄河长江流域,一般就是考察分界线和重要水利枢纽以及省区名称和省会城市。

现在各个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是重点,似乎这个重点考察也司空见惯了。

还有一段时间,考察某个区域的干湿地区,比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以前多次考过,很多学生回答错,因为老师也没有留意:那里是以干旱地区为主。

有了这样的考题,教师就留心了,教学中提示学生注意,结果都能够知道一些。现在突然不这么考了,而是画了一个区域的年降水分布等降水量线,让你判断这是什么干湿地区。明显是读图分析判断,不是叫师生背过书上内容了事。

其中的陕西省,又分为北中南三部分考察,考察气候类型和地形类型,考察水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等。这就有些跨流域了,还有一种跨流域的就是黄土高原上的西电东送等等。

不是仅仅考察西电东送,而是考察这样西电东送比起西煤东送有什么好处。什么减少运输成本,什么增加西中地区的经济收入,什么减少对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等等,还有直流输送减少线路上的电力损耗等等。

不仅有跨流域的,还有跨区域的,还有跨学科的。这种跨学科,就是涉及一些物理化学等方面的。

还有些例子要举一举:比如江苏地区的良种培育与宁夏地区的良种培育相比,各有什么利弊。主要回答宁夏纬度高,气温低,减少病虫害,还有昼夜温差大、晴天多光照强等等。江苏地区的,可以从水热资源充足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等方面考虑。

畜牧区和种植区的另类

非季风区以畜牧业为主,季风区为种植业为主。

是不是种植业区的任何一个省份或地区都是种植业占主导呢?显然不是。比如种植业区的四川省,其某一年的畜牧业产值就超过了种植业产值。

在非季风区也如此。比如在西北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就以种植业为主。

关于需要补充的

亚洲的几个分区,引领学生明白一下: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

三江源是“中还水塔”的原因:海拔高,有冰雪融水,有湖泊沼泽作为河流的调蓄器。

暖温带,海拔两千米高山上有没有冰雪融水,或者说明显不明显。

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就业压力大,阻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和国防兵源不足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有结冰期,水量小(因为全年降水量少)。

海底隧道的作用:方便轮船正常航行。

北京冬奥开始与立春,这个时节,淄博和北京谁的白昼更长?

祁连山是青海省和甘肃省的分界处,祁连山的东北部也有青海省。

武夷山有冰雪融水吗?武夷山最高山峰两千米以上,冰雪融水并不多啊!

台湾各点上的降水量大小比较,要学会看等降水量图,从而更加学会活学活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