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61:成长从摒除惰性和更严谨开始
(2022-04-18 16:36:3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61:成长从摒除惰性和更严谨开始
一次实践活动前,我给同学们提了一个要求:拼图任务完成后,要将拼图重新装回到袋子里,包括拼图说明纸。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没有按照要求做,经我提醒,两个同学开始回来装袋子。最后说明纸装起来挺费劲,一个同学一直反复坚持往里装。另一个同学催促着:“别装了,行了!”那个装袋子的同学,一直坚持装好了。
那个说别装了的同学,让我感到很无语。老师提出的要求,就是随便可以不按照去做吗?正如我担心的那样,那个随便的同学后来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更不用说按时完成作业了。
细节决定成败,心态决定细节。我想剖析一下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与同仁共勉!
思维与表达的惰性
揉好了馒头,准备往蒸锅里放。
我到原先放笼布的抽屉里去找笼布,发现没有,就问:“布子放哪里了?”
正在专心忙着其他事情的妻问:“什么布子啊?”
我竟然蒙圈,叫什么布子来?
“蒸馒头用的布子啊!”
“啊!是笼布吧。我放到下面一个抽屉里了。”
我想起教学生学做地理题,曾经总结了一些可以套用的话(或规律)。一般某地人口稠密的原因有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等。
或许是命题老师都知道任课教师会如此辅导学生,为了考察学生的真本事,会在具体问题上下一番功夫,看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列举两地——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图上呈现巴西高原东南部人口城市密集,问当地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
如果仅仅根据背过的答案,去推断,可以回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也可以回答气候适宜。但是结合具体问题,因为亚马孙平原人口稀疏,也是地形平坦,因此回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自然不合适。
我想到我说的布子。
平时,我在家里说话都是如此笼统。我把毛巾、手帕、抹布、笼布等,都称作布子。
我看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都将一个一般答案,去回答一切具体问题。我为此感到苦恼,学生怎么这么懒呢?
我知道学业任务重,学生会选择找省劲。或者思维方面找省劲,或者书写记忆方面找省劲。就像是我的找省劲,把部分用布料做成的东西,都称作布子,实际上它们是用途不同或者大相径庭的布制品。
不仅如此,就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也是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
想到自己的种种,看到学生如此时自己的不满意,我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
我正在为改掉学生的这个毛病犯愁,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的确是一件好事,起码我不再做这方面的反面典型了。
更严谨与自由翱翔
在中央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采访一位航天工程师:“您是不是有点强迫症?”
因为工程师走到舞台中央,一直在琢磨并多次调整自己——站在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上。
“这是一个职业习惯吧。任何细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比如每天办公桌上的水杯和鼠标,都要放在早就画好的圈子里。”工程师进一步介绍。
主持人笑着一边说着一边表演着:“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看杯子或鼠标是否在规定的圈子里。”
看到这里,我有些触动。
多年前,我曾经有个很大的毛病: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单位,用过的东西随便放,再次找的时候,每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于是,我开始慢慢改变这个随手乱放东西的习惯。
我做的第一件小事,就是每天都将办公桌上的东西放得有条不紊——书、本子或文具,都有一个规定的位置。
一开始,总是乱放。
每次离开桌子,我都要认真整理一次,一天整理桌子要两三遍以上。
这样有意识的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于此相对应的,我的衣服和其他用品也开始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坚持训练,我基本上不乱放东西了,而且发现我做事说话更加有条理了。
我想到米国的载人飞船,就是因为一个螺丝松动了,而且宇航员找不到拧紧螺丝的螺丝刀,导致了载人飞船的爆炸。
有人说,一次事故发生之前,都有近两百次的细小的警示,只是常常被不注意的人们忽略了,最终才导致灾祸的发生。
我考虑自己从不注意细节到注意完善提升细节,想找找规律,服务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不注意细节的人生历程中,一般没有自信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富有情趣且有意义的努力方向,自己的心思是散乱的,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念头言行一样,都像是无头苍蝇一样。
很多时候,往往有一种错觉:制定目标计划和落实措施并践行,看似是一种很形式主义的东西。
有这种错觉的时候,是没有内涵或优秀精神文化的支撑。一种看似无用的优秀精神文化支撑,一种看似无用的小事细节的上的完善提升,实际上就在默默改善着一个人的命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