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62:“特洛伊木马”的应用与面对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662:“特洛伊木马”的应用与面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木马”病毒,已经成为一种危害性强的病毒代名词,古希腊战争中关于“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则令人荡气回肠。
“特洛伊木马”并没有本质上的善恶之分,就看用在什么地方和怎么面对。
可以借用这种智慧,善于引导激励学生努力更好生活,更好面对未来;也可以保持足够的警醒,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永远保持一种前行的状态。
药剂外面的糖衣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对于令人口苦的药,每个病人都有一种自然抵触。于是很多药剂外面,都包裹着一层糖衣,含到嘴里的时候有一丝甜味,有了这种口感,病人吃起来舒服,也最终达到了药到病除的目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真正有苦读苦学精神的人总在少数,一开始学习,总要有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尝到了学习的甜滋味了,也就累并快乐着或者苦并快乐着了。
所以有个民族,在婴幼儿可以触摸到的书本上抹了蜜,于是这些孩子觉得书是甜的,就有了翻看的习惯。看着看着,里面的知识技能和艺术的香甜有了,也就有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这个民族,是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
一个少年通过了舞蹈十二级考试,别人看似苦不堪言的舞蹈训练,她却乐在其中。我问她:“最初怎么喜欢上跳舞的?”她说:“我最初并不喜欢。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跳街舞,觉得有趣。母亲劝我‘咱们也去学怎么样?’我答应了。到了那里,发现人家并不教跳街舞,而是教一般的舞蹈。母亲就说‘既然来了,我们就学学试试吧。’试着试着,就迷上了跳舞。”我发现这个母亲,是个优秀的老师,一个善于循循善诱的那种。
记得有经验的护士在打针的时候,常常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感兴趣的问题。患者注意力都在思考回答护士的问题上,也就不去太多关注针管的刺痛。等意识到同时在打针的时候,护士却告诉他“打完了!”
教育是无痕的艺术。有时,教师就是一个药剂师,将知识技能和艺术,包裹在一个同学们觉得好玩的游戏中。有时,教师就是往书本抹蜜的人,让每个认真读书探究合作的同学,都感到知识技能艺术的甜香。有时,教师就是那个循循善诱的人,引导激励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朝向未来,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上穷水尽中看到柳暗花明。有时,教师就像是一个细心的护士,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艺术的荆棘中跋涉,忘记或者忽略了被扎伤和刺痛的感觉。
鲜花覆盖的陷阱
诵读经典十几年了,我有一种直觉:诵读感悟经典的时候,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杀毒的时候。
每天感到很累很疲劳的时候,诵读经典中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每天感到痛苦纠结时,诵读经典让我感觉天朗气清云开雾散。
《道德经》:“祸莫大于可欲,惨莫大于不知足。”
一个人要做到没有欲望很难,做到没有贪念也很难。
老子给出的建议是“欲不欲”,孔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贪仁”!
这些欲望和贪念,就潜藏在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中,佛陀通过阐释五十阴魔给人以足够的警醒。有了这种警醒,也就有了看破放下的智慧。仅仅一时的看破放下,就像是一块田地里一季不长杂草,自然不能大意,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一季季庄稼周而复始,才真正是一劳永逸。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心怀悲悯有普动众生的格局智慧与力量,一个人能透彻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正确选择自身定位,努力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也就真正智慧避开了鲜花覆盖的陷阱。
经典传承数百年或数千年被人喜爱,就是它的内涵既可以让人们更好面对当下也可以更好朝向未来。
每个希望遇到更好自己的人,可以在人情和世事历练上下功夫。就要结合自己个性和工作生活学习实际,努力找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不足,在学优秀他人和做最好自己上下足功夫,逐渐走向人生幸福彼岸也就水到渠成!
“特洛伊木马”的应用与面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木马”病毒,已经成为一种危害性强的病毒代名词,令人心生嫌恶。
“木马”一词,来源于希腊故事中的“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作为一种获胜的策略和工具,并没有本质上的善恶之分,就看用在什么地方和怎么面对。
可以借用这种智慧,善于引导激励学生努力更好生活,更好面对未来;也可以保持足够的警醒,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永远保持一种前行的状态。
药剂外面的糖衣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对于令人口苦的药,每个病人都有一种自然抵触。于是很多药剂外面,都包裹着一层糖衣,含到嘴里的时候有一丝甜味,有了这种口感,病人吃起来舒服,也最终达到了药到病除的目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真正有苦读苦学精神的人总在少数,一开始学习,总要有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尝到了学习的甜滋味了,也就累并快乐着或苦并快乐着了。最初的糖衣,就像是容易被人接纳的“特洛伊木马”一样,功不可没。
有个民族,在婴幼儿可以触摸到的书本上抹了蜜,于是这些孩子觉得书是甜的,就有了喜欢翻看书的习惯。看着看着,里面的知识技能和艺术的香甜有了,也就有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这个民族,是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
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实例。我的一个外甥女,刚上初二就已经通过了舞蹈十二级考试。别人看似苦不堪言的舞蹈训练,她却乐在其中。我问她:“最初怎么喜欢上跳舞的?”她说:“我最初并不喜欢。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跳街舞,觉得有趣。母亲劝我‘咱们也去学怎么样?’我答应了。到了那里,发现人家并不教跳街舞,而是教一般的舞蹈。母亲就说‘既然来了,我们就学学试试吧。’试着试着,就迷上了跳舞。”这个母亲是善于循循善诱的。
记得有经验的护士在打针的时候,常常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感兴趣的问题。患者思考回答护士的问题,也就不太多关注针的刺痛。等意识到在打针的时候,护士却告诉他“打完了!”
教育是无痕的艺术。有时,教师就是一个制药师,将知识技能和艺术,包裹在一个同学们觉得好玩的游戏中,这个游戏类似苦口良药外面的糖衣。有时,教师就是往书本上抹蜜的人,让每个认真读书探究合作的同学,都感到知识技能艺术的甜香。有时,教师就是那个循循善诱的人,引导激励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朝向未来,走一步再走一步,历经山穷水尽看到柳暗花明。有时,教师就像是一个细心的护士,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艺术的荆棘中跋涉,忘记或忽略了被扎伤和刺痛的感觉。
鲜花覆盖的陷阱
诵读经典十几年了,我有一种直觉:诵读感悟经典的时候,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杀毒的时候。我曾戏称《道德经》就是心灵的杀毒软件,且是随着诵读时间增长逐步成为更高升级版的那种。每个人心中这样的“杀毒软件”不同,也都体会到其在心性洁净中的妙用。
每天感到很累很疲劳的时候,诵读经典中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每天感到痛苦纠结时,诵读经典让我感觉天朗气清云开雾散。
一个人要做到没有欲望很难,做到没有贪念也很难。
老子给出的建议是“欲不欲”,孔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贪仁”,释迦牟尼的妙方是“与无所住出生其心”。
这些欲望和贪念,就潜藏在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中,佛陀通过阐释五十阴魔给人以足够的警醒。有了这种警醒,也就有了看破放下的智慧。仅仅一时的看破放下,就像是一块田地里一季不长杂草,自然不能大意,只有在地里种上庄稼,一季季庄稼周而复始,才真正是一劳永逸。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心怀悲悯有普动众生的格局智慧与力量,一个人能透彻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正确选择定位,努力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也就避开了鲜花覆盖的陷阱。
经典之所以被人喜爱,就是它既可以让人们更好面对当下,也可以更好朝向未来!
2021.6.10接到范老师通知,联系高晶晶老师,得知要将这篇文章发表在公众号上,所以做了修改。感谢叙事者家人惠顾和倾心帮助,祝愿叙事者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