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643:心存敬畏与静待花开
一个人要心存敬畏,对工作对生活对学习。
心存敬畏,敬畏自身和学生他人身心完整成长的感觉。在诵读经典和学习教育叙事的引导激励下,不断找到更好成长的感觉。
这种找到更好成长的感觉,就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敬畏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做超过自己身心承受能力的事情,就是自取其辱。比如过于为学生或者儿女着急,他们或者工作学习生活上不够争气,自己看了心里着急。爱甚,必大费。让身心不堪重负。这种不堪,反作用于学生身上,导致他们感念的更加沉沦,也就延长了他们走弯路或者坚持歧途的时间,正所谓物极必反。
学会静待花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师生正常交流,必须要一种心灵和精神文化或者情感的共鸣,如果没有这些做基础,说了也是白说。
比如自己一开始接过一个班,有些同学上课打瞌睡,我没有去说。因为他们与我没有这种产生共鸣的基础,这些学生之所以睡觉就是对自己没有感觉。另外,这些学生睡觉,也不是自己来给他们上课才这样,应该有相应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基础。一个年长的教师,从外观上看比自己的父亲都大许多,这样的人给自己上课就睡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所以不要忙着说教,而是做出一个样子来给他们看。另外了解他们的基础状况或心态,努力完善提升自己,争取自己身上有打动他们的地方。
后来,很多同学与老师产生共鸣了,也就有了教学相长的基础。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有的学生有进步,有的还有暂时的下滑。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谈。还是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遇到青春期的学生,不能与他们着急。他们已经是心灵与身体成长不和谐了,我们在风驰电掣心急火燎雷霆之怒,犹如旱灾遇到了洪灾或者火灾或者发生地震火山等等。
可以让犯错的同学站起来,但是不能指望这个。下大功夫观察了解学生,考验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考验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潜能。王维审老师,针对一个学生写了七十二篇教育叙事,值得我们反思。
我有一个同学,不久前流露出来了:“我觉得没有希望了?”“为什么不给自己希望呢?”他这节课主动拿出书来了,虽然没有举手回答问题,我知道他注意力往学习上。我给予学生的帮助,就是尽量用图进行理解记忆。当然,教师的良苦用心学生未必一定接着。比如有同学就是一直低着头,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我找这个低头的同学谈心,他告诉我同步训练丢了准备买。我也期待,但是不一定抱希望,因为有个同学,同样给我说过丢了准备买,已经说了N次了,一个学期过半了,还不见买的书在哪里。
对于这样的同学,自己只有静待花开。或许他很快就变得好些了,或许他一直保持这样一种状态。
这个学期,有过由好变差又由差变好的例子。上学期一个同学一直积极,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认真地写。可是,这个学期一开始上课老师走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这是一个品行不错的同学,我猜测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利用他与我过去比较谈得来的缘分,请他帮我扛桶装水,借机找他聊天,给他将相关的故事。后来,他学习状态慢慢变好了。这个过程的转变,过去了整整半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