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634:找到“卡”住教学的“杂草”
五十岁以后的这五六年,我一直都觉得要上课了,这个课还是没有找到真正好的感觉。于是,我课前写思路,课上注重关注同学们的参与和获得,课后写教学札记或反思,思考一节课的得失。
昨天我设计了一个学案,这也是监场前看到那些平时“不学”的同学看着一份其他学科的学案认真准备。那个时候,我感到一种惭愧,作为教师一门心思想着学生“不学”,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一个学生喜欢的办法呢?其实,早在十五年前,这种方法我也用过,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一种触动的,就是读图题分析展示的少。
一者我的讲话的语调和声音,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十三四岁的同学们听了,就像是在听一个体质虚弱的大爷或者爷爷讲课,从生命律动共鸣方面,很难起到正面引导激励作用。好在,我一直坚持探究人文经典的渗透,一直钻研专业知识技能和艺术,可以弥补一些不足。但是四十分钟内,都是这样一种声音控制着,学生难免恹恹欲睡。我想到自己十五六岁听一位数学老师的课,比较容易入睡。因为他的节奏,比较引起我发困的生命律动。我现在在忏悔,这也许是当年自己不能强打精神听课的一种回报。我没有埋怨学生,努力从自身找完善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我找出了课件,发现第一次使用课件夭折的原因。因为课件没有正常打开,因为没有相关的打开程序。为了怕因此耽误上课,我就选用了不使用课件。
其实,对于认真听课的同学,两种学习方法是一样。只是这种古老的学习方法,没有课件的更加丰富多彩,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作为一堂好课,不仅要学生学会什么,而且要指给学生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所在。显然,课件在这方面有着优势。另外,课件可以让同学更好互动,特别是可以让学生看着课件讲,这样激发更多学生参与讲地理的活动中来。
课堂上,我也尴尬于学生的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参与讲。我提倡学生做师傅帮老师同学,提倡学生学着主动提问质疑,为了给学生鼓劲,我给学生加行为习惯分。这样还比较小众化,随着我的坚持,这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讲题。可以将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将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要求是指着图去讲。这样锻炼学生看图分析理解表述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同时训练学生别人讲时专注听,训练学生自己要讲精心准备熟能生巧。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礼仪,也是一种必备的听说读看图等的综合素质培养。
我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现在同步训练上的题比较多,难度也高一点,学生都是被教师变着花样逼着去做。其实这种被动的做,效果不好,从学生的书写和开天窗次数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学生参与讲并形成习惯,就会发现这种努力做预习或巩固提升作业,就是为更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一种很好准备。
某某同学平时听课写作业都不认真,听说讲课,兴奋地找我“老师,明天我要讲题!”
“好啊!你想讲,首先要把要讲的问题弄懂弄熟,然后清楚地表达出来。”
事后,我想:这个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每个同学,都会有这样的内心诉求。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让学生深入钻研地理问题。即使同步还是开天窗,只要这种讲课关过了,其实这种学生的学业水平已经在优良以上了。那些能讲简单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很快走出E、D等学习档次的误区。很多学生学习不好,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一种学习热情和潜能,被某个东西卡在那里了。或许是一棵杂草,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这种“卡”住学生前行脚步的东西!
这种杂草,实际上是容易被师生忽略的东西。李镇西老师讲过,教一个学习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弱的班集体,更容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带这样的班,逼着教师发现更多这样的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