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617:梦与追求扎根
鉴于工作生活和学习压力与日俱增,虽说五十六岁的人生做着减法(在名闻利养方面),但是还是觉得时间精力不够用。具体每天而言,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白天实在困了倦了,在单位就在椅子和小方杌子拼合的座位上双盘着休息,如果是周末与节假日就躺着沙发床上休息。觉得精神精力好了,立即投入自己的成长模式:或做好自己工作和家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努力一点点,或读叙事者共读书,或诵经典反省甄别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或健身学写教育教学叙事。
我不想做一个教育家,也不是想做一个完人,因为这不可能是我目前情况所不能想的。但是,我是努力学习那些优秀的教育家,我是努力学习古今中外的圣人的。也许,有人说你应该有自知之明,做一个平凡的人就好了。我知道,如果我年轻有的是时间精力和可能,我就这么想这么做,而且我的过去的青春岁月的几十年里,也是忙碌而非认真思考选择就随着众人的言行而行。在我五十岁那年,我却发现我怎么也无法随了,其实那些看似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坚守和朝向美好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都有一颗教育家的心有一颗圣人一般的心地。这是令我惊恐的一种发现,我想很多岁月里,我不愿意较真,是因为面对真相我发现自己的不堪而无路可走,我就让自己在一种迷迷糊糊中。这不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是人生的真糊涂。只要你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没有实际落实的朝向更美好的计划,你就在糊涂之中。那种偶尔冒起的追求和梦想,比肥皂泡破灭得还要快。没有情绪念头言行改善的理想追求,就像是一朵蒲公英的花在空中飘舞着,落在哪里都不知道呢?
我在努力关注并完善提升着别人不注意的言行情绪念头,实际上在完善提升着自己的能力和品行。这些努力,随着年龄精力的不足,在别人看来已经微不足道或者令人不齿,但是却是我生命成长意义的全部。
鲁迅先生给瞿秋白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有一句话是生活在人声喧嚣纸醉金迷中,自己感到无限的孤独。实际上,人生的孤独寂寞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必经路途。
在形式层面上找志同道合者往往难以得到,但在精神文化层面找可以找到很多。孔子梦周公、范仲淹“微斯人吾谁与归”、玄奘十几年几万里,在陌生孤独的路途上学习传播交流甄别佛文化的他的内心不孤独来源于什么呢?
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等等,还有那些各个行业的敬业者出类拔萃者,他们的心态情绪念头也是孤独的又是不孤独的。说孤独,是因为没有人与他们肩并肩,达到他们那种外在内在的修养的优秀;不孤独,就是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朝向诉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们前面有学习的榜样,这种学习榜样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优秀的书本上。
我曾经看那些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人,羡慕他们饱经沧桑,现在我拥有了。我曾经想做一个工程师,现在将工作生活学习作为一个个小工程,有设计有施工有反省完善提升,也在落实着做工程师的梦想追求。我曾经想,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与人分享,我每天都在通过写博客学绘画,通过一个个画面和文字更好实现着这种分享和交流。我希望一草一花一石头,都有禅意,现在觉得是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时候想改变世界,实际上是自己梦幻中的世界,中年认识到要改变周围的他人和小环境,现在觉得改变自己才是最实在的。自己改变了,情绪念头言行,都朝着好的方向转化,他人和环境也在变,所谓的世界也在变。其实,不管自己是不是要改变世界,这个世界都在变化,不同点在于是朝向更好的方向改变还是朝向不好的方向变化,或者自己没有对这个世界的变化发挥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