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512:上好“生命中的最后一课”
——2016年下半年
学写叙事半年后,我教育人生中的某种期待和渴盼逐渐苏醒了。
有升学压力,更有主动成长的渴望和期盼——把每节课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来上。
真情在教学细节中
暑假后的新学期,我接任两个结业班的地理教学。
刚开学,原先教过的那个初一(现在初二)的几个同学,热情帮我搬教材和清理分书现场的包装纸和捆扎带。
几个同学的热情积极,让我更觉一年相处后的不舍。
“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一句句深情稚嫩的问询,让我感动。回忆中,塞满了一年来的美好和曾经的风雨坎坷。
闲暇的时候,我努力思考:是什么赢得了学生的这种真情和尊敬?扪心自问,除了教学我实在没有多做些别的。
“你们可能是我教的最后一届学生了!”这话我常挂在嘴上,更是将一份尽职尽责发挥得淋漓尽致。
半年的学写叙事中,我留下了十来个学生的成长故事。虽说只写了十来个学生,但是通过这十来个学生,我更好的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你在努力讨好学生!”同事的这句话,让我觉得真是有那么回事。同时我又想,作为一个教师在不违背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不正是一种需要亟待完善提升的素养吗?
半年多来,我与学生交流互动逐渐打开,看学生的眼神理念都在发生着悄然细微的变化。我分不清哪些是从叙事者团队优秀老师身上学来的,哪些是从我教的学生成长历程中学来的。或者两者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又或者两者就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已。
更主要是,我看这些学生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他们进步了,我喜悦;他们迷茫无助我感到心痛。能够在学习和养成良好习惯中帮到他们一点点,我就感到莫大的欣慰。
先听一课再上一课
2016年下半年,我面临的问题:对于结业班的备考课,我心里没有底:因为课标和教材修改以后,我还没有教过初二,现在直接越过初二去上初三的复习备考课。
我的搭档孙翠苗老师,连续六年送结业班优秀教师,而且有管理结业班学生的丰富经验。
于是我有了向孙老师的系列请教:如何确定学期复习计划,如何确定每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如何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每次,孙老师用心讲,我认真记,最终还是不知道怎么上课才好,而且耽误孙老师的课余时间。于是向孙老师提出请求:先听孙老师一节课,再到自己的两个班里去上课。孙老师爽快答应了,于是有了一个学期听孙老师五十多节课的故事。
每次我都提前1-2分钟到教室。实际上,一堂课好课就从这个时间段开始了。“诗家清景在新春,要看草色近却无”教室里的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和课前准备情况,都是我留心观察探究的细节。
“我来向孙老师学习,我来欣赏同学们学习的最好状态!”这是一开始听课时,我对这个班同学的一个自我介绍。
有次,一个同学看我要坐的板凳上有尘土,主动从书包里掏出湿巾擦干净了。遇到身边的同学有学习上的困难,我也巧妙点拨鼓励。
有次下课了,我看到一个同学向孙老师请教问题,我也就停下离开的脚步,开始关注师生的交流。从这个细节中,我看到了了一堂课的外延。一个教师不是将重点难点讲完了事,而是让学生拥有活学活用的能力,让学习内容在学生心中不断发酵!
一节课下来,我的听课记录上写满了三四页纸。听课后,如果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反思,就结合学写叙事写听课札记。特殊情况下,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和重点难点突破并没有完全领会透,就到另外一个班接着听课。一个重点难点讲解好学习,但是渗透在教学细节中的悲悯情怀和教育机智最难复制。每节课,都是自己接受教育并认真学习的一个机会。每次听课中,我都努力学习孙老师的特色,并结合自身实际,努力设计并筹备着自己的特色课堂。
校长鼓励我:写有关听课的文章,让年轻教师学习。
孙老师和我,分别被评为学校和级部“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