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225:“了解”学生也“疯狂”

(2020-09-29 21:16:27)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O.2225“了解”学生也“疯狂”

  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最大限度尊重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

在最近一段时间“疯狂”了解学生,希望从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特点上找到教学突破口。

人和姓名对上号

说到了解学生,也是最近五年来的事情。在从教的过去三十二年里,也努力去了解学生,却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说对学生了解,也不能说是不了解。了解学生处于一种碎片化状态,就像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也一知半解一样。

比如记住学生姓名吧,不少优秀的教师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说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甚至知道一些有关学生的亲朋好友的状况。我在这方面尤其差劲,甚至到了极点,这也是我最近几年极力通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通过记录学生成长特点补救这一缺陷的重要原因。

才开始一两周,我上完了课,在走廊里在校园里,看到模样差不多的学生,直接分不出哪是自己教的学生,哪是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

我想找个学生,倾听以下对自己课堂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得,有一次直接问到了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直接请他们介绍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对这门功课的学习体会。这是两个比较开朗的女生,以后有几次与同学一块在路上见到我,主动打招呼:“老师,您还记得我吗?”“你们就是2班的两位一号同学吧!”

我从班主任那里要照片,得到了一年前学生刚入校时(初一)的照片。起早贪黑记住了照片上每个同学的名字,到教室里一看,三四十个同学,竟然很少有人对上号。说是起早贪黑,就是一早起来,我常常看着照片记一遍学生,有时发现有学生的姓名忘记了,就觉得很难受,赶紧对照花名册,记住这个学生,不然就像是亏欠了这个学生似的。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从初一到初二,学生的相貌身高体重变化较大,面对教室里长大了一岁的同学,很多同学在我眼里已经无法辨认了。

我从照片中的细微差别分辨,我从每个同学眼神的不同分辨。从照片的细微处分辨,还是四年前遇到两对双胞胎姐妹时采取的措施,是班主任老师教我的,说两个同学唯一的不同,就是下嘴唇下面其中一个多了一个浅浅的痣子,不留心看不到的那种。据说,这对双胞胎,当母亲的也常常分别不出来。另一对双胞胎,则是他们的眼神不一样,当姐姐的更有一分担当。不过这种眼神也常常不容易看出来,有好几次我把姐妹两个弄混淆了。比如说把姐姐当成妹妹:“回去帮帮你妹,她那道题理解得不好!”“老师,我就是妹妹啊!”“对不起啊!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姐姐啊!”

“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对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吧!”

现在男生女生,说起话来很多人细若蚊鸣。我不在乎这些,干脆将耳朵靠近学生嘴边,还一边解释“我耳朵背,你大声点更好!”

有时,一个学生的姓名,已经问过多次了,仍然记不住,不好意思问,就找同班的同学,再他介绍这个同学的姓名和一些其他情况。

对这些帮我认识了解同学的同学,我都把他们称为助人为乐榜样人物。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实际上这些同学在向我介绍同学的时候,也经受着一种学做什么样的人的心智训练。因为我一般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或其他同学自信自律助人方面的情况,这是一个有明显情怀价值朝向的介绍要求。

变着花样去了解

五十岁以前,觉得上课时间长了,自然对学生了解多了,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去主动了解。

是现在精力不济,上课或看自习课之前,就对学生现在和可能发生的状况做个预案,做到有备无患。要做到这一点,离开了这种学写教育教学叙事文字,更好的识记学生的性格脾气和其他特点,对我而言的确很难办到!

要写好学生成长叙事,需要获取第一手资料,我需要到学生中间去采风:

与学生原先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交流,请他们帮忙介绍那些有个性需要特别留心的学生。观察早晨大扫除中的学生,学生拿着工具干活的样子,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再能聊聊天,就可以了解个大概了。关注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比如书法绘画唱歌科技制作读写体育劳动卫生活动等等,在学生喜欢参与的事情和活动中,更容易了解一个学生的外在和内心。我主动走进教室,观察学生学生上自习课和听课学习回答问题的状况,从而从一个表情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或习惯,让我更好解读每个学生的成长个性特点。

看着学生的名字或照片,联想想象与学生有关的情况,慢慢与学生成了熟人,熟悉学生在自信自律和助人方面的特点,可以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这是与学生成为没有血缘的亲人的必经之路。

当然,还有一种了解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结交几个有缘的学生,与他们成为“真朋友”(互信互谅互助互学的那种),让他们帮着自己去了解其他的同学。这些“真朋友”,会在自己去不了的地方,在自己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做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样能促进各个学生更好成长的信息会纷至沓来!

了解学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引导激励学生。有时,我会随手着纸笔,随时记录下来。所以,运动会上,我手里拿着笔和纸,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中间穿梭,时而与老师同学打个招呼,在特定特殊环境下更容易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学生。有时,会与有缘的学生相谈甚欢,会有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

走进学生,才知道自己对学生了解甚少。就像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越觉得学习非常重要须臾不可缺失。真正了解学生并有效引导激励学生,才是教育专业素养完善提升的开始。

我了解学生,有些疯狂!但,我觉得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