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45:知难易,定策略,明进退
(2020-05-31 21:36:2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45:知难易,定策略,明进退
懂得难易,才能及时确立调整学习目标,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能力有余,可以挑战难题,做到居高临下,从容应考;能力不足,可以立足基础知识和中低难度,争取考试中最好发挥!
地球地图部分,从中考题看难易
经纬网,只是考察了直线型经纬网,考察了关于东西经南北纬的分辨。
难度提升朝向:直线经纬网(没有南极点的部分的经纬线),变成弧线,更有变成极地地区的弧线经纬网。这时出现并不平行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如果在加入东西半球的划分,则需要学生较多的思维转化,甚至有些同学费上多大时间都不会想明白这些问题。
这次考试,只要稍微一努力,即知道朝向东越大是东经,朝向北越大是北纬就可以正确做题。知道代表东西经和南北纬的字母是什么就可以了。
这次考试,降低难度,将会将难度定位在用一个弧形经纬网考察学生确定经纬度或判断东西南北半球。最高难度的,在极地地区图上,考经纬网或东西半球的知识,可能不会出。
关于地球的公转图,要知道四至点的具体日期,能准确知道某个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的相对位置。能判断出,太阳直射点在向哪个方向移动,知道不同纬线上的点的白昼长短的变化。
关于地图,分别山地不同部位名称,知道等高距,知道城镇乡村选址条件,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南北,确定陡坡或缓坡的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知道坝址的选址注意的几个问题,知道铁路穿过需要架桥还是打隧道,知道某地能否观察到其他地区景观,让学生“看”到山顶、山脊等对视线的遮挡。
比例尺的计算应用。根据纬度算出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之间的距离,这是考察地球经线长被纬度平均切割的特点。
复习时,还是要难一点的,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中”!
教师在教学中,及时通过提问等,知道学生掌握情况,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及时“刹车”,对于学生可以接受的难度要学会及时渗透。
综合分析,从容易疏忽地方发现难易
1、因为地理题不考重复的问题,所以学生面对的,都是命题老师从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
比如2018年中考题中,考察了新疆的两种气候类型。新疆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受到普遍关注的,天山昆仑山等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常常被师生所忽视,于是就成了一个考点。
2、另外一个考点,就是因为熟悉而忽视的问题。比如坎儿井,几乎学生都知道这个重要的水利工程,但是常常出现笔下误。就像是畜牧业的畜字、祁连山的祁字、安徽省的徽字,常常被写错一样。
3、还有一些被列为考点的,就是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黄河与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两条河流上中下游分界线的划分,宜宾与宜昌等的区别联系。
4、还有一个考察方向,就是考察知识的迁移:比如香港与内地互利互惠的相对优势,推测出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互利互惠的相对优势。可以由港珠澳地区发展有利条件,推测出海南岛、新疆这些同样有经济特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5、以点代面考察法。如考河北的农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等,就是考察华北地区的。淄博与巴黎夏季气温高低,实际上就是考察温带季风区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气温的高低。
6、一些热点焦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点,要引起师生的关注,这考察的是教学是否接近生产与生活实际,考察的是师生的一种理念和对生产生活的态度问题。所以,我曾经有种想法,就是关系父母是否劳累健康,能为父母开心轻松献计献策出力的同学,更容易得到高分。这是一种情商的培养,也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7、强化练习,难题变易;忽视强化,容易变难。不鼓励不动脑子单纯追求做题数量,但是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多刷题,在刷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好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