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08:不放弃努力的“小强”
(2020-05-08 21:25:2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08:不放弃努力的“小强”
“好学者,不一定智商多么高,但一定是一个勤奋且善于思考的人!”
郝小强的留言,让我想起四年前的一段往事。
初遇
第一次见到强,是给他们初一新生上课。
走到最后一排,一个同学课桌远离其他同学,显得与众不同。
高温时节的教室里,散发着一种难闻的气味,越到强跟前,这种气味越明显,有种要窒息的感觉。
强就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身上和衣服都不知道多久不洗了。再看他的课桌,刚发的十几本课本、教辅和作业本,狼藉摞在那里,像是杂货摊。要找某一科的作业本或课本,都是不容易的。
我也是一个不太讲究的人,对强生出恻隐之心,新同学会怎么看他呢?
这期间,年轻的班主任就像是一个大姐姐一样,利用自习课时间与强交流,教他养成好习惯,帮着强收拾桌子上的书本。
强不振作起来,境况会更糟!那一刻,关心强,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
再去上课,他已经换洗了衣服等,与同学坐到了一起。细心耐心的班主任,功不可没。
我问:“强,觉得难吗?有什么问题?”他就像是一头受惊的小鹿,翻着白眼看着我,“没,没有!”一边摇着头。那时,我觉得要给他写鼓励,攥着拳头,做了一个“加油”的姿势。我不知道他感觉到了吗?那时,我有点把自己感动了。当教师三十多年了,还是第一次守着那么多同学,给一个学生加油。我想,他应该感受到了,记得他使劲点头来着。他的同位,看着我们俩,眼睛竟然也放着光。
五十周岁的我,教育教学倦怠几乎让我窒息。我觉得自己和强,都需要尽快成长,冲出属于自己的心灵沼泽地!
“只要学生不放弃,老师不抛弃,必将有好的结果!”强这次留言中,还有这样的话语,与我当时的想法惊人的相似。
师生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只要心存善念,时时处处都会觉察到一种感应,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提问
因为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差距不大,我总是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初一的新生,都比较爱面子,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很少。完全回答对太难了,我就充分肯定同学们答案中正确的因素,对于出错的地方,想办法引导纠正。每个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和鼓励。
能勇敢面对困难挑战,就是了不起的勇士!
强也常举手,站起来回答,有些紧张结巴,无法听清楚他具体说些什么。我看着他脸上的表情,知道他尽力了,我也鼓励他:“有探究问题的勇气,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每个同学也是如此,今天不明白的说不清楚的,说不定明天或什么时候就豁然开朗或举重若轻!”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是我当时激励自己和同学常用的警句。
有了强的积极参与,有了我的鼓励,加上几个学习骨干的助力,课堂气氛不再那么压抑或沉闷。
强的文化课成绩,也从一开始分数较低,到渐渐趋于中游。
“黑马”
为了让成绩不好暂时厌学的同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给学生编写了“皮皮休梦游世界系列”,将各部分知识以讲旅游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虽然我的杜撰水平有限,但得到了部分同学的青睐。
每次“故事”一出来,每个班都有六七个同学抢着阅读。
强,就成了读“故事”中的一员,而且是写读后感最用功的一位。每次,他都在某个故事情节后面,注明相关的地理知识或地理规律,我知道强已经学进去了,而且是带着探究兴趣的那种。
后来,我鼓励同学们大胆到黑板前讲课,通过学做教师角色,更好把握所学内容。
强也参与其中:第一次讲,磕磕绊绊,有掉了的词语,也有没有讲出来的。我鼓励道:“强,再给我们讲一次好吗?”强,看看我和同学们,定了定神,又讲了一遍,吐字清楚完全正确,赢得了我与全体同学热烈掌声!
除了强,还有很多学生的成长故事,定格在那一年。
陪伴学生成长,让知天命之年后的我,看到了一片可以开垦的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