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58:唤醒迟钝的“tastes”
(2020-04-05 17:51:0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958:唤醒迟钝的“tastes”
四月,叙事者的共读汪曾祺的《人间有味》。
四月一日网购,四月三日我就收到书。
开始读。王先生的书“味”,慢慢唤醒我需要觉醒的“tastes”。
中午吃什么
都是讲吃的,我对吃的东西都不太在意,记得同事问我:“赵老师,今天中午食堂吃什么?”我摸着后脑勺,使劲想也忘记刚才吃了什么。“抱歉,我忘了!”我说出这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刚刚吃过的就忘了。
知道同事经常相互问“食堂吃什么?”每次吃饭的时候,对所吃的饭菜默念几遍记住特征。后来同事再问,我对答如流。只有一次,两个菜,只记得其中一个了。后来,为了不至于造成负担,见了同事,就主动告诉:“今天中午,吃了某某菜和某某某菜!”同事笑着点头。
“吃肉蛋”
少年时期,物质生活不很富足,只有在吃酒席时才能吃到猪肉,一般是炸肉,俗成“肉蛋”,算是“打牙祭”。因此,吃酒席,当地人也称“吃肉蛋”。
记得缠着小脚的老姑(爷爷的妹妹),经常与十几岁的我打趣:“等你结婚的时候,我和你老姑父要来‘吃肉蛋’!”没有等到我结婚,老姑和老姑夫就先后去世了。
老姑去世前,伤到了大腿骨,终日躺着不能站也不能坐。过年的时候,我去看她,看她躺的床头放着豆汁和油条。那时,豆汁和油条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父亲看了老姑回来后,说:“三姑活不长了!”我不禁悲从中来,问:“为什么?”父亲说:“你老姑年龄大了,本来就消化不好,整天躺着不能动,肯定吃不下饭,人吃不下饭,还能活得久吗?”
老姑去世的时候,我还在师范学校念书,也就是不够十八岁,看着盛着老姑遗体的棺椁,看着棺椁前的长明灯以及不断焚烧的“钱粮”,心中感到怅然若失。
老姑在多活几年,能喝上我的喜酒“吃肉蛋”该有多好啊!世事无常,有些美好的期盼,一开始就希望不大,正是这种希望支撑着我们努力活着,支撑着我们好好活着。
老姑的希望“吃肉蛋”,只是希望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吧!
“老姑,现在不缺‘肉蛋’了。我一定好好活着,有意义地活着,我知道你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席上都有啥菜
逢年过节,与几个连襟坐在一起,其中“老大”擅烹饪。都每个菜都进行品评,通过他的讲解和别人的附和,我对菜的名称和味道多了一份关注。
即使如此,也常常叫不上菜的名字。
偶尔有关注菜名的食客同席,得了菜名,刹那间觉得有趣且有意义,转瞬又忘了。大概席上的菜肴一般油水很大,天生吃不了大油水的我,很快就“肠肥脑满”,脑子在席上就不像在教室里学习那么灵光了。
吃了酒席,常有人问:“这次席上都有啥菜?”
我使劲想,一般就想起两三样而已,譬如:炸肉、清蒸鲤鱼、炸鱼等。
因为肠胃不好的缘故,一般就在席上吃两三样菜,吃多了肠胃就开始“造反”。
以味养胃
最近看曲黎敏教授的书,才懂得饮食有“以味养胃”之法。
于是吃饭开始努力细嚼慢咽,学着品尝滋味,等待比较长的肠胃反射弧。
吃饭以吃饱为目的,就像是人生目标太强,忽略了前行中沿途的风景一样。
五十多岁的我,没有什么强烈的需要达到的目标了,也就开始学着关注过程,也就是领略沿途的风景。吃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不要吃得太饱,把精力放在关注品尝饭食的滋味上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