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50:经典的力量
(2020-03-29 11:40:4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950:经典的力量
——《大学中庸》(傅佩荣译解)读后感
当网购到《大学中庸》这本叙事者三月份共读书后,我还是搁置在书箱里,甚至没有拆去外面的包装。
我知道啃读经典的艰难,知道三月的脚步悄悄近了,深怕掉队的我,提前几天打开塑料包装。认真看起来,第一天就读了五页,算计一下争取三十天内读完。
难以下笔的读后感:与读其他的书不同,这次的读后感却让我感到难写了。以前我读这类经典,都是抄读偶尔加上自己的感悟,像极了阅读札记。叙事者星火团队群里潘桂梅老师发了几篇读后感,让我思路拓展开来——这是我努力向往却无法达到的一种境界,经典与名人成长故事有机融合,潘老师在灵活应用中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接下来才情横溢的范自龙老师,从修身的“洒扫”“进退”等几个细节入手,条分缕析,结合现实生活和教育实践中的感悟,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经典在跨越了前年时空以后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样子。“道不远人”,经典其实一直没有远去,只是我们有意或无意中疏远了经典,疏远了我们成长的根本之一。
说经典只是我们成长的根本之一,是因为没有我们生命成长的融入,经典只是沉睡在我们身边的文本,或者只是在与我们无关的生命个体成长中,正所谓“道不弘人”而“人能弘道”。继续品读每位老师的文章,仔细感悟每个生命成长中弘道的过程和温馨。像袁静老师那些飘着美食和生活工作情趣的文字,正承载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经典的新阐释。
这几天,每天都学写叙事一文且分享《论语》《道德经》诵读感悟的我,突然停下来了。群里优秀老师们相互交流互动和分享学习成长快乐的过程,成了我心中一道远方的风景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快乐和感恩美好遇见的情愫悄悄滋养着我的身心,成为我人生快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经典离我远去了吗?记得我在刚开始背诵这些经典的时候,曾经对好友说过:等许多人都开始诵读经典的时候,我就不再诵读了。因为身边的人,都在讲着践行着经典文化,充分接受熏陶的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到那样的光景自己学不学经典都差不多,而且也不会担心经典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经典是文字记录的精彩人生,经典是人生逆境挫折中的力挽狂澜和荡气回肠。听,经典似一种天籁,在你沮丧和绝望时,她给人抚慰,给人心灵港湾,给人扬帆远航的智慧和力量。
三四十岁的孔子,因为齐景公的看重,希望到齐国一展所学。可是齐景公提出重用孔子的计划后,被名相晏婴投了否决票——孔子的主张好归好,但是繁文缛节真正实施并看到效果,需要一个当时的齐国无法等待的周期。孔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晏婴当成自己的老师去崇敬学习。我们无法探究,孔子这种大度和崇高的品行境界来自何处,齐国韶乐的神奇魅力或许可以帮我们一探究竟。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韶乐中找到了一种寄托,找到了一种更加辽阔的所在,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智慧和力量。何为经典,就是那些让自己的生命找到来处,找到自立自强的所在!或者经典,本来就是植根在每人生命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只是由于种种缘由被忽略而等同于不存在。反求诸己,不仅不会怨天尤人,更主要的是找到自身小宇宙爆发的能量所在。
经典的力量,有时说不出,很多时候和场合需要用生命去体验感悟得到一种实证——自己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提升,得到了一种支撑和可持续反展的动力,这个时候你想抛弃优秀经典文化带给你的成长基因,已经做不到了——它已经成为你生命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彻底感受到优秀文化魅力和价值的孔子,倾其一生,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中,为了自己的天赋使命,也是为了继往开来的文化担当。经典文化传承,自古以来就不问东西,只有努力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植根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