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08:阅读,引领师生精神突围
(2020-02-21 13:25:5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908:阅读,引领师生精神突围
信息技术考试,校长巡视后返回,在一楼的走廊,看到地上有几片废纸,弯腰捡起来,并说了一句:“注意一下地上的废纸,及时清理!”
当时,我就在跟前,离得最近的就是我的图书阅览室办公室。
我也随着捡拾,惭愧没有更早发现。
这件事过去七八年了,我一直保持着随时捡起地上废纸的习惯。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坚持呢?其实这样做的人不是很多。
“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这是学校的一种制度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
我是一个“倒了油瓶不扶”的人,眼皮底下很少看到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唯有这一件小事,别人不屑为之,于是我用它来培养自己乐于做公益的习惯。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在课堂上就是这样教育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要助人为乐,我要体身体力行。再后来,我觉得自己即使不做教师,作为一个公民也应如此!
“自信自律助人”,是我教育教学的人文旗帜,我作为一名旗手,就要旗帜鲜明,别的事情做不了,就从这件小事做起。
如果说“人人有责”,偏向于制度的话,那么融入这个行为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则是一种文化。
这种弯弯腰行动,从一开始到现在,大概有数千次弯腰,有上万次的捡拾了吧。
一开始是悄悄进行的,因为这种行为没有丝毫炫耀的意图,有时甚至避开有人的时候。毕竟,我是与几十年的习惯“挑战”。记得有一次,我捡起一片废纸,感觉比搬起几十斤中的石块还要重。自己的脸憋得通红,抬头的那一瞬,真好看到一个熟悉的兄长,他一歪头顺势向我竖了一个大拇指!
说这种习惯,融入了一种文化。捡拾中,我每天都诵读五十字以上的文言文。经过三五年的时间,我背过的经典内容达六万字左右。我真的说不清自己是“捡拾”来的,还是“死记硬背”来的。 后来直到现在,我相信一句话:一个人是不是有出息,就要看他有没有傻子精神。其实,一个团队也是如此。
奇怪的是,每次坚持诵读经典要泄气的时候,我就想起捡拾的经历,咬牙坚持下去。每次捡拾将要失去勇气的时候,那些经典中的话语,就会给我注入无穷无尽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心善潇,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后来,有了学写叙事相伴,这种坚持依然。我很少背新的内容了,只是每天都重复着上万字的经典,写了有近两千篇学写叙事文章。这种重复也有几千次了,我开始背诵英文版的经典。记得背诵文言经典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五十字以上,现在我背诵英文,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一个单词。
也许有人说,这个目标太小了吧。其实不小,《道德经》云:“少则得,多则惑”!
已经过了五十四岁的我,没有什么奢侈的念头,只是换了另外一种语言关注净化自己的身心,学会用另一种语言与新时代和他人更好的互助!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比较随便的同学,也看到一些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
看到同学生病呕吐,身边一个同学主动请求:“老师,我来帮他!”看着他们走出教室的身影,我冲同学们感叹:“助人为乐的人了不起!”
“老师,您多给我加了一分!”一个同学这样告诉我。我看了深受感到:“为你的诚实点赞,下次你一定超过现在的成绩。”
“老师,我建议作业这样布置……”
“老师,昨天我们布置了作业,今天我们检查完了。”
“老师,我们今天去借书……”
“老师,我们帮您看,我们帮您整理吧!”
“老师,白板这样使用,我给您演示一下——”
“老师,您放下吧!这个任务我们完成。”
还有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每次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井井有条,每次的书写都是那么认真。
还有的同学,每次都会对老师的讲述或作业中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走出人管人的初级阶段,有了制度引领的桥梁,慢慢在优秀文化引领的路上蹒跚学步,就会看到教育人生不仅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