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00: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探究
(2019-12-11 13:45:4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00: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探究
“你到教室外面看一下,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孙翠苗老师提示学生可以从观察中学到地理知识。
初一的学生喜欢这种自己参与的学习,学到关于太阳影子长短变化时,我也在教室门口,让学生看自己的影子。问:“早晨到中午,影子原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从中午到太阳落下时呢?”
学生没有回答错的,我们找到了一把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钥匙。
找不到 “北”的日子
一天中午,我站在地上,看到太阳影子是朝向西北。
一种困惑涌上心头,难倒自己和学生都理解错了——正午太阳影子应该是朝北的啊!
这个问题,因为有没有学生问,很快就过去了。看到中考复习资料上有个问题,春分以后到秋分以前,太阳都是东北升起西北落下,秋分以后至春分之前,都是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一天,太阳才是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那时,还是秋分以前的秋天,我怎么观察也与书本上的理论不一致。明明看到太阳到西南落下,怎么从理论上讲是在西北落下呢?
太阳落山了,我看不见了,恨不得有架足够高的天梯,看看太阳怎样改变了落下去的方向?
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小盆地,不用说找天梯,就是到周围的高山上看一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昆仑地区的房屋,不是朝向正南正北,而且偏离正南正北非常厉害呢!”以前,生活区的居民们,曾经为此有过一个争论,关于楼房是不是坐北朝南的问题。因为新建的水岸花城,与一般的平房和楼房的方向大相径庭,于是引发了这场争论。
“是我把方向搞错了,才有了一系列地理现象观察分析上的困惑。”心底一个声音这样提醒我。
想向物理老师借指南针,明确一下方向,请教王华老师。她提醒我:“手机上有指南针,比实验室的指南针更好用!”
我在手机上下载了指南针,一比量,发现习惯上自己以为的北方,在正北偏东35°左右。
接下来一系列的困惑,都迎刃而解了。
找到”北“后的探究
一个中午饭后,我叫住了一个身边走过的同学,那时差十分钟就是12点,就是接近我们地理上讲的正午。
“同学,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太阳影子可以吗?”我不想让这学生感到突兀。
学生站住了,我们前方都有一条影子,平行状的。
师:”现在是正午,我们的影子朝什么方向?“
生:”朝西北。 “学生费了一番思考以后尝试这回答。
师:”我们学过的,北回归线以北,不管是哪里,正午太阳影子都朝北;南回归线以南,不管是哪里,正午太阳影子都朝南。“
生:开始有了我原先有过的困惑。
师:太阳影子朝北,没有错。我们习惯上认为的北方,实际上在正北偏东35°方向。我用手比划着,让学生重新看东西南北的方向。
生:笑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师生不仅不厌倦,而且有一种亢奋。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开始关注甬路两旁的法桐树,身处敞亮的校园,四周的枝叶疏密并不一致,明显朝东南方向比较茂盛。仔细一想,所谓的东南方向(原先以为的),就是接近正南方向的。
于是,看身边有学生走过,也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冬天,同学们穿衣服都厚了。
于是问:”同学,为什么穿厚衣服了?“这个问题似乎是不是问题的问题。
师:”从地理角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因为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了,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这里斜射的越来越厉害。“
师:“为什么直射时,我们感到炎热,斜射得越厉害就感觉越冷了!”我作手拿手电筒样子,用把手电筒比作太阳,比划着直射的面积和斜射的面积的大小变化。
生:发现,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同样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斜射时,照射面积大,同样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自然就觉得冷了。
因为探究,学生也就有了与地理老师交流的兴趣。虽然这个交流的圈子,不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但是这种探究的种子就这么一点点播撒着,拓展延伸到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