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03:徜徉在“芥子园”中
(2019-07-16 21:07:3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03:徜徉在“芥子园”中
学画中爱上“芥子园”。
我把《芥子园画谱》,简称为“芥子园”,有一种特别喜爱的意思。就像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鲁迅先生小时候那就是童年的乐园。
“芥子园”,本来是与我不相干的。因为跟着高老师学画,因为爱上中国画的一些方法和意趣,于是走近了“芥子园”。首先是老师领着进去的,如何观赏如何临摹等等。
画竹子的智慧
走进“芥子园”,首先认识喜欢上的是它的竹子。
那时候,还没有买《芥子园画谱》集。是老师同学们拍照后,看着照片画的。每个竹子的画,都临或背临十几次,直到能不看原图背着画出。在水写纸上画,让竹子的形神一次次复活。可能在真正的画者眼中,我的画非常不上道,但是我却沉浸在绘画的乐趣和探究中了。
每天步行上下班的我,路途中多了一景,就是路边三五处竹丛。或者特别关注或者驻足欣赏,想想笔下的竹子,看看眼前真实的竹子,有一种非常感慨,对于竹子也是对于中国书画和传统文化的。
密密匝匝的竹叶,层层叠叠着,与我笔下的竹子有些形神相通之处。我数不清多少竹竿或竹叶,却可以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用“芥子园”中的画法呈现形神兼备的竹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关于竹子的画,上面题字常是“高风亮节”。这样的画作,比较常见,也很受人喜爱。
另外,又有“喜梅怒竹”之说。就是人心情非常喜悦,这个时候适合画梅花,这种喜感会相得益彰。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郁结,发着无名火,生着说不出道不明的气,这个时候画竹子,不仅容易画好,而且可以将这种怒火变成一种绘画的正能量,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智慧了。
山石树与人物
“看来就是喜欢画石头!”这是三四十年前,自己还是师范学生的时候,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对我的评价。
我的美术成绩,也就是一般水平,准确的说是中下游。那个时候,我除了读书做题之外,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爱好。绘画课上,我老是想到老家山上的青石山和侧柏,于是我就画了一块石头和一棵松树。看着同学们笔下画的比较丰富多彩,我就自觉鄙陋,觉得画石头是非常没有见识的。
跟着高老师学画,高老师笔下的山石非常具有灵性和气势,喜欢画石头并且把石头画好,的确是不简单或者说了不起。老师一个中性的评价,让我感觉是对自己这份作业的贬斥。现在做了教师几十年了,在给学生进行评价时,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同学,要多给与积极正面且具体的评价,这种评价无异于冬天里的阳光和温暖。
跟着高老师学画后,真的喜欢上画石头。有一段时间,每天不画上一张画纸的石头就无法安然入睡。
到处是水泥路和水泥建筑的城镇,路边很难看到石块。于是路上或学校、生活区景点上的一块石头,就成了仔细观摩的对象。面对现在难得一见、小时候司空见惯的石头,自己用眼光进行着别人看不到图像的一遍又一遍的素描。
现在又喜欢上了画树和人物,刚开始一两天,没有太多感悟认识和体会。每次画的时候,在别人看来很难很累,自己却是心生喜欢,每次都累得不行,却有种收获多多的喜悦。
五十好几岁的人了,在这炎热的三伏天,每天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坚持学习绘画,得益于高老师的引导激励和“芥子园”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