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592:让知识如树

(2019-07-06 06:52:57)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592:让知识如树

让知识如树!

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反思中,我写了一篇文章《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其中提到会早早的应用思维导图。我们昆仑中学校长许修军老师,读后写了“知识树——思维导图”的评注。

我突然灵感有激发,回复道“知识如树,让它在师生心中扎根生长”于是有了个构思,将《让知识如树》写成一篇文章。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由于自身性格或这门学科的特点,自己常常陷入一种偏颇的境界:或者大量的做题,自己去发现;或者大量的讲,系统地灌输。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度,讲练点拨有度,特别是知识点比较细碎繁杂或抽象难懂的时候。

细碎繁杂或抽象的知识,不用说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就是“装”在自己的脑袋瓜里,都是一种负担。要么把甲知识点遗漏了,要么把乙这个小知识体系疏忽了。等自己疏忽了,在弥补,就好像是将一件新衣服做好了,发现其中某个地方短了一些布料,再缝补上去。

于是,我引用了思维导图进入我的课堂。

感觉到思维导图的妙用后,我开始将整本书的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在画的过程中,我感觉眼前一下子明朗了。没有了一开始教学中国地理时的走迷宫似的感觉。

记得年轻的时候,非常不屑于此。总是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每每有新的思路和发现。那是的精力和教育机智,可以说是如喷泉一般,这个年龄后一切的教育智慧得益于及时的文字总结和各种途径方法上的预设。

使用思维导图以后,让我在课上课下都有些小兴奋。于是不免有些思维导图的“滥用”——面对同步训练、配套练习册和地理填充图册的问题,我都开始用思维导图。在这种用思维导图分析这些教辅和教材的时候,突然更好的发现了编写者的思路和奥妙之处。

如果这一学期一学年,一开始就能发现这样的奥妙,对于这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多大的裨益啊!那些零散杂乱且较多的知识点,不再是我与学生心中的梦魇。也不再是没有教与学的激情,可以导致分心走神开小差的种种借口,更好的耕耘心田,栽培好我们的知识树。

让师生从一开始,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种植知识树。

耕耘自己和学生的心田,更有了明确和直接的意义。作为一名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心田的耕耘更加侧重了些。我想到了这个学期为玉树换盆土的事情,板结了盆土的玉树,如何浇灌也一直枯萎着。换了一次盆土,没有改变,直到第二次换了松针土,玉树逐渐焕发了生机蓬勃生长着。每次走过改换了盆土的玉树前,我都有一种成就感。看着历经磨难现在焕发勃勃生机的玉树,我想到自己的教育人生。

什么时候,师生的知识文化传承,也像这换了盆土的玉树一样就好了。我希望如此,也通过努力的学习工作和每天的教育叙事写作,一点点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思维导图如树,树就有树的千姿百态。比如经纬网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这种树的成长,应该侧重于精讲精练,气血贯通了即可,不在于更多重复性练习——这是人体的脏,应该以静为主。区域地理,在网状的思维导图中,更能避免遗漏和粗疏。接下来,应该有更多的练习巩固机会,才能让树更好的成长。这种树的扎根生长,更应该侧重于多练习,让毛细根更发达主根更丰硕枝繁叶茂才好——这是人体的腑,应该以动为妙。

地理的知识树,除了关注教材本身特点外,还要关注每个同学的心田。有的同学,心田如荒漠,如高寒如干旱,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的区域;有的同学心田处处是沃壤,栽种即活。

看来,还要画一份思维导图,就是不同学生心田状况思维导图,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种思维导图,就要通过教育叙事写作和班级同学日常行为习惯记录来完成。

让知识如树,绿化学生心田。让心田上知识技能艺术茁壮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人文精神信仰富有着,这难道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梦想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