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12:我的“字”“石”趣
(2019-02-01 21:49:3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412:我的“字”“石”趣
每天进步一点点,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
五十多岁的自己,朝向哪个方向进步和努力,的确要费心斟酌。精力体力不济,常常感到工作生活学习上的“滑坡”“泥石流”乃至“地震”。为了走出这种心灵的沼泽地,我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自己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
字
每天练习一个毛笔字,反复练,直到自以为形神兼备。“穿越时空,与古人心神交流”,书法老师的这句话,激励着我。
不管是笔画还是间架结构,如果稍微改动,这种美就会逊色或打折扣。
每个优秀书法作品中的毛笔字,都是个体生命与审美观达到一种高度契合的美妙之作。
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品质和美感,笔画之间完成了一种相互成就之美,字与字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一笔,都让人想到文质彬彬的君子,洋溢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心香。纤毫间容不得随便;笔画和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的联结谦让俯仰生姿,让人联想到君子有成人之美。
一天练一个毛笔字,也是在耕耘着自己的心田。一笔一画中耕耘着自己的心田,一笔一画中清理着心田的杂草,一笔一画中激励自己朝向善良和美好!
人养字,也是字养人。
眼前有个心仪的字帖比着,如优秀的人事,在做着自己前行的榜样。
石
一开始,觉得画石头最简单的。它没有生命力,形状也称不上复杂。
练习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刚开始画的石块,就像是自己喜欢吃的蒸包,让我觉得难为情。明明是比着《芥子园画谱》中的石头画,怎么在自己笔下变成了“蒸包”呢?
老师指导我,不断调整拿笔的姿势,学会调笔尖和运笔。偶尔觉得自己画得有点像,静下心来却发现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这种“自我欣赏”,没有因为来自于内外的不以为然而止步。不停地画,疯狂地画。前者是一种持之以恒,后者则是达到了某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学画石头后,自己对周围的石头开始更感兴趣。上下班的路上,我会留心观察可能遇到的石头。偶尔路边墙角的一块,或砖瓦堆中的一枚,都成了驻足细心观察的对象。似乎面对留住我补习功课的老师,旁若无人地进行着“交流”。直到我用眼光完成对这块石头的“速写”,而且“速写”的过程让我满意才走开。
平日里默默的石头,在这种“交流”中,教我如何下笔运笔,让笔下画出的更像是石头。这是单纯临写《芥子园画谱》中的石头所无法做到的,每次仔细“速写”石头以后,我再去临写《芥子园画谱》上的石头,感觉笔下的石头就多了一份真实感。
前几天到苗峪口,看到那里的山石,觉得是写生的好素材。走了不久,就看到路边有个标志牌“某某某写生基地”。只可惜,那次去因为有别的事,没有尽兴“速写”。后来后,常常想起来,什么时候到类似的地方写生就好了。
一块石头画得有点像样了,就开始画聚二聚三聚四聚五乃至石山。画石头和石山后,看现实中的石头和山峦,多了一份发现的乐趣,觉得石头和石山都是有生命力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明白一个道理,学画也是让自己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途径之一。
每块石头,每座青山,都有不可替代的一种美。这种美,在画家笔下,变成了一种质感,一份妩媚,一种隽秀,一种情怀。千奇百态和五颜六色中,寄托了每个关注读懂它的人无法言表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