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51:奶奶、孙子与狼
(2018-05-16 14:57:0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51:奶奶、孙子与狼
我与同事张老师,都上同两个班,他上语文,我上地理。有时,我们会交流学生的学习状况。
一次他谈到班里的一个同学泽,说他非常调皮,张老师曾经教过他的父亲,说父子两人一样,不用功学习。我看到的是泽,确实不喜欢纯粹记忆性的东西,但是比较喜欢回答问题。转念一想,整个班集体中的男生中,喜欢记忆且比较用功的同学可能占不到十分之一。
后来一天中午看两个班的午自习,我安排泽和班长朔,在掌管自习纪律的同时记录下表现最好的三个同学,并给他们各加一分。我走出教室,到了另外一个班,并且告诉同学要展示最好的自己,我在自习结束的时候,要给表现最好的3-5名同学加分,并公布这几个同学名单。
一个午自习时间,我没有再回到泽的班里,我一直在另一个班,准备实践自己的诺言:找出3-5名表现最好的同学,并公布他们的姓名,给他们加分。
我这样说了以后,我发现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接下来,所有同学都在那里认真写作业,没有人回头说话,一切都好极了。如果这个时候,说谁比谁更好,往往对于其他同学是一个打击,因为这样做是老师一定要分出一个三六九等,不符合一视同仁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打击学生都做最优秀的自己的信念和努力。
如果我不找出3-5名同学,做大家学习的榜样,就失去了榜样引导的力量和作用。于是我偷换命题,把表现最好的三个同学,变成表现好的三类同学的典型。
午自习结束的时候,我公布了三个典型同学名字:一个是午自习一直表现好的萱,或者做题或者看书,从来没有交头接耳,最近进步很大;一个是澎,已经把作业早早做完了,在那里认真阅读课外书,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最后一名,是班集体的“老模范”存,一直表现优秀,而且主动积极帮助身边的同学,堪称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这样做了总结,想到我刚才布置给泽的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的“作业”。再次看到了泽和朔,想和他们交流下,也算是一种安抚。第一句话就问:“三个最优秀的同学,你们找出来了吗?”泽迅速转了一下眼珠,开始一边思考一边说同学的名字,但是他一瞬间的犹豫,让我看到了他怕自己和同学会受老师责怪,于是开始应付我。我立即打断他的话,说:“给你们出了一个难题,对不起啊!因为同学们都表现好了,确实没法选出最好的三个人,弄不好,就是弄巧成拙。”朔点点头,泽也恍然大悟后变得释然。
张老师说泽调皮,有点对于父子两人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另外也同情泽的家庭教育影响,言外之意就看学校和教师如何做了。
以前,自己有一种不好的习气:听到某个同事说自己教的学生表现不好,觉得这个学生学不好与我关系不大,因为他在别的老师眼里也表现不好。于是,遇到这个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中出现“状况”(表现不好)时,往往更多选择放弃。现在听到类似的情况,常常扪心自问:“对于这类学生,我能做出哪些有益的努力?”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寓言故事:晚上,奶奶在看五六岁的小孙子,孙子非常调皮,不听奶奶哄劝,变本加厉哭起来,于是奶奶恶狠狠地说:“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喂狼!”这时,院门口正好有一只狼路过,于是停下脚步,慢慢等候着,希望奶奶快点把不听话的小孩扔出来。等了很长时间,孩子哭声止住了。奶奶看着熟睡中的小孙子,爱怜地说:“看那狼若敢来,我就把它打死!”门口外等候的狼,听到这句话,吓了一跳。悄悄溜走了,一边走一边嘀咕:“人类言而无信!”
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像极了寓言中的“奶奶”。每个成长中的学生,都像极了寓言故事中的“小孙子”(调皮而可爱)。寓言故事中的狼,则象征了人性中愚昧凶狠贪婪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