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013:将每节课准备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2018-04-14 22:18:3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013:将每节课准备到自己满意的程

4月9日到4月13日,我随着初一的学生到淄川区冶头社会实践基地参加活动,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有幸参加了几次社会实践活动课。

课程内容,从走进大自然的“远足”,到机械制作类的“威机床”,到手工艺类“塑编”,到文化艺术类“脸谱”。多数课程,从上课到结束,我都全程陪同,塑编课和脸谱课,我与学生一起参与了制作过程,并和学生一样拥有了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强烈的是,每节实践活动课都几乎是无法挑剔的,即它的整个课堂结构乃至每个环节和细节,几乎是无懈可击。从知识技能的培养,到思想情感和“三观”引导,都做到了一种极致。可能有人说我有些偏颇,说得过于绝对,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承认这一点。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我通过映客平台“听看”我自己的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每个授课内容,我几乎到录制两遍以上。每次录制下来,我都反复听看,总能发现一些问题——或者语言上的失误,或者细节上表述不够准确严谨,或者课堂结构可以做些优化设计,或者自身专业知识存在缺憾,或者有些说法存在欠缺。

我曾经与实践基地老师谈到我的感慨:“你们这里老师的课,可以网络直播,让听众观众很难找到瑕疵。”那位老师谦虚地说:“我们这里的老师,原来教数学、物理等,现在这些文化课已经上不了了。他们现在一次性讲的课(半天的课),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来备课。这样的课,他们反复讲过无数次,成为精品课不足为奇,每个人下上同样的功夫都可以做到。”

之前,我还是敬佩实践活动课的精致。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感到精致课堂后面的谦卑和努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更值得我学习的。

这几天,我在反复的录制并观听我自己的课。我似乎从实践基地老师的优质课中受到了一种启发——一种朝向美好的谦卑且不断努力的行动(他们每学年几乎都会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进修学习)。他们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不会用学生考试成绩来评定他们的工作,他们却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了一种极致。

前一段时间,看到教育部长陈宝生先生说的一句话:“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抓出来的。”从实践基地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对于教育尊敬的另一种阐释,即教师对于自身职业那种天然的敬畏,即这种敬畏基础上的自我完善与提升。学生,从这种敬畏和自我完善提升中,接受到了一种更好的教育。

实际上,在千千万万文化课教师身上,何尝没有涌动这种悲悯情怀,只是“考试成绩”被急功近利心态作祟,常常起到了“一叶障目”的自我暗示。

实践基地活动中,从文化课学习暂时解放出来的,不仅有学生,也有我这个“一叶障目”的教师。要提升素质教育,作为文化课教师的我,首先要把自己的每堂课上好。我的课堂,也可以像基地老师一样成为精品课堂!

在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坚持听孙老师的课,在认真听课学习的基础上上好自己的课,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还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基础上,甚至有时连形似都无法达到,因为孙老师的一些长项,是我无法短时间内模仿的。我必须在形似基础上,努力在课堂精髓提升上下功夫。这种提升,只有靠熟能生巧,只有靠反复研磨才能完成。

映客给我提供了一个反复听自己课的平台,也算是上苍对我这个年过半百的教师的回顾,让我借此得以更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扬长避短中完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最近两周以来,我一直针对三个授课内容反复研磨(录制——观听——修改——录制——观听),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些课,已经上过去了,我仍然在那里反复录制,我知道复习中还会用到相关内容,只有在相关内容教授中,自己的授课只有首先让自己满意了,才是创建精品课堂的一个开始!当然,我能将接下来的新授课或者复习课,在上课之间弄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更是我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