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66:教育就是激发彼此的成长

(2018-03-09 17:08:2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66:教育就是激发彼此的成长

    打开一扇对话的窗口,让师生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让师生走进彼此的知识心灵境界,需要挖掘彼此内在的潜力,不管是教方面的,也不管是学方面的。

   《世界地理》下册,没有上册立体思维的难度,看图理解基础上的识记表述多了,我并没有感到教学难度的降低,而是为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愁。

新编教材像蒙太奇一样,呈现了典型的细节。这些蒙太奇之间的过度环节和技巧,却需要教师临场发挥。

或者从一幅直观形象的地图入手,或者从某个问题和规律出发。需要自然而然,即使偶尔的思维跳跃,也不能让人觉得突兀。

一、授课思路和课后思考

看着课件,让学生能够表述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主要所属的温度带)等,基本上达标。

接下来,应该学习亚洲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洲的原因,我却找不到上课的感觉。单纯从面积第一、东西距离最长、纬度最广等三个方面表述,不能找出类似的例题,我觉得备课不充分。

我跳过这一部分内容,领着学生学习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首先看主要地形区,然后分析地形地势特点,能够举例。当然,在认识主要地形区等方面,我用的时间比较长,照顾了那些没有很好在假期预习的同学。让学生从中学会了,可以根据地形地势特点,总结河流流向特点,也可以根据河流流向特点,确定地势特点。

课后思考,我之所以没有讲亚洲是第一大洲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部分课程,涉及多方面分析某一区域某一特点,不再是单一原因。如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可以从陆地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和纬度最广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地理思维,如同以前学过的地球大小,可以通过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三个方面来表述。还有,人们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可以从站得高看得远,也可以从麦哲伦绕地球一周和地球月球的形状等来推测。

让学生打开思路认识地球,就像是让学生提高视野从多个角度认识评价自己一样。在教学中,不仅传授一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活学活用的看图分析总结的智慧。

二、学生的兴趣点匪夷所思

为了不让一节地理课成了老师的独角戏,是教学活动的失败。因为有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分,我就规定,在课堂上下能提出问题或者给老师纠错的同学,可以加奖励分1-5分。

“老师,死海为啥浮力大?”很多同学,关心的不是考点或者课标方面的东西,而是自己感兴趣的。

“因为死海含盐多,水的浓度大,它产生很大的浮力,就把水面上的人托起来了。”我一边讲一边用手比画着。初一的学生,没有学过浓度密度和浮力的知识,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只有这样连说带比画的给学生讲,直到学生点头为止。我知道从知识系统角度,学生无法通过我的讲解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之所以点头就是他已经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了一种进一步提升自己思考能力的满足。

有时候,我觉得用试卷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非常有局限性,这种界于会与不会之间的状态,是无法用试卷或者试卷讲评能界定的。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多都是这个层面上的,让教学活动有了许多不可测性,于是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了。

我想到了诵读经典。实际上,从专家而言,很多对于经典的解读都是片面性或者说是不完善的,但是很多伴随经典成长的读者,就是历经了无数这样的片面和不完善成长起来的。如果一定求全责备,那么也就桎梏了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的专家也是处在一个以假求真的过程中。

在课堂上授课的老师,在教学涉及的领域,应该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也要放下专家的架子,明白自己也在以假求真,给予成长中的学习更多激励和严格要求,才是自己应该努力做到的。

让我感到陌生而熟悉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成长中的学生,而是我们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自己以教育专家自居的时候,就是自己思想理念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努力让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不是为了以专家自居,而是为了更好的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